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故事「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德国电影浪潮有感」

时间:2023-05-25 23:18:32阅读:360
最为可恨的不是独裁者,而是独裁的土壤。最先应该反思的不是体制,而是体制背后的人心。这是看完电影《浪潮》后,本人最为浓缩的感受。《浪潮》是一部德国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

最为可恨的不是独裁者,而是独裁的土壤。最先应该反思的不是体制,而是体制背后的人心。这是看完电影《浪潮》后,本人最为浓缩的感受。

《浪潮》是一部德国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故事讲述的是,赖纳•文格尔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第一堂课上,自由散漫的学生们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故事的结局出乎意料,在此不便太多剧透。只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

1、独裁看似离得很远,但其实离我们很近,因为独裁的种子就种植在每个人的心里,一旦有合适的气候和环境,就会疯长。在电影里,自由民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一开始对独裁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也颇为不齿。但只用了5天,他们几乎全部无意识地走向了纳粹式的狂热。

2、团结就是力量,但弱者会把这种力量当做庇护所,并且会迷信凝聚这种力量的某个人。特别是他们将这种东西当成一种信仰一次重生时,在盲从里注入了个人意志,当这种盲从违反了自己的意志时,他们会发挥出超乎想象的建设力和破坏力。电影里,经常被欺负的蒂姆,在“浪潮”运动中找到了自我,平时的懦弱一扫而光,变得勇敢极端。最终,老师没按他的意愿继续“浪潮”行动,他的小宇宙过分膨胀,用枪打伤了别人,也自爆了自己的头。其实,电影中的这个例子,远没有民国以来的中国历史更有说服力。

3、陷入群体狂热里,我们会不会冷静思考?勒庞的《乌合之众》里说,个人陷入群体里,智商会大大下降,而将个人剥离出来,其智商会迅速上升。电影里,当老师给这些无聊的学生统一了制服、口号、LOGO等等以后,学生们马上陷入一种群体无意识的状态。最初,这种方式的团结产生了积极因素,但很快就陷入了冲动、暴力的泥潭。在学生们写的心得里,竟然认为“浪潮”行动让他们找到了生活的意义,生活有了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他们排斥不守规矩的人,用尽办法让别人和群体保持一致。

4、教育应该是启迪思辨的,而不是填鸭式的。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其中的思辨性真让我们汗颜。教育就是应该这样,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答案。个人觉得,不会思考的人越多,这个社会的独裁土壤越肥沃。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的人,和一部机器也差不了多少。

既然是推荐大家去看的电影,就要有节操的保留电影的一些细节,不能剧透太多。最后,摘录一些学生们参加“浪潮”的感悟,不难发现让社会走上独裁的正是我们自己: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但我却时常感到无聊,但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

“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从前我惹事生非,仔细想想,我从前的所作所为真是混账,能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感觉好多了。”

“如果我们能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愿意为此重新做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自己的敌人在自己心中,心外敌人容易对付,心内敌人不容易降伏。人的内心之贼,包括嫉妒心、斗争心、显示心、炫耀心等。这些心贼,常常寻找突破口,借助一些运动借尸还魂,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狂热,很多都是自己不可告人的私欲的延伸。五百多年,我们的思想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五百多年后,德国人用一部电影,深刻演绎了这个道理,其中更有现代政治的影子,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的有识之士看看。

声明:火哥原创,只在头条号和本人微信公众平台:huoge8 发表。转载需经同意,个人微信:yuren1981915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