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最爱哭的男人戏有点琅琊榜的味道
2015年,一部《琅琊榜》横空出世。
被誉为国产剧之光,成为良心品质剧的代言词。
最近就有一部新剧靠着“媲美《琅琊榜》”的评价,成功吸引了朗读君我的注意。
于是打开看了几集——《鹤唳华亭》。
就目前几集来说,确实有几分《琅琊榜》的味道。
从外在来说,
两者都是画面精良,质感高级。
《鹤唳华亭》从片头曲就奠定了全剧的基调:
以国画为背景,搭配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优雅大气。
画中还以白鹤对应太子,老鹰对应皇帝,隐喻“鹤可搏鹰”的主题,可见剧组确实花了心思。
各种神仙取景,精美布场,大气配色,黄金分割镜头。
雕梁画栋,铁马冰河,冷冽的铠甲,温暖的手炉,清峻的字体……
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字都让人赏心悦目。
故事虽是架空,但服装礼仪、生活习俗却全都借鉴自真实的宋代历史文献:
不同于大唐盛世繁华,也不是明清的清冷浪漫,反倒说有一种独有的素净典雅,水到
渠成的沉稳基调。
就内核而言,
两者同为古偶权谋剧。
皆是阴谋里套阴谋,反转后再反转,不到最后根本猜不着剧情走向。
但是,相比《琅琊榜》,《鹤唳华亭》的反转实在过于密集。
比如太子冠礼一案。
短短三集内竟呈现了不下六次反转。
“快节奏 强反转”让观剧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刺激紧张感。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剧情只是简单的齐王陷害太子,其实是齐王栽赃太子栽赃自己陷害太子。你以为太子百口莫辩,只能认怂,其实他是以退为进,洞悉人心,几乎每一步都想到了齐王的前头,完美反杀。
可见,《鹤唳华亭》满足了快餐文化下观众的追剧需求,很多观众恨不得一上来就撕逼,大家热闹起来凑一起互怼完事。
但这也成了最大的问题,俄罗斯套娃般的反转给人刻意设计的虚假感。
什么叫俄罗斯套娃般的反转呢?
大概就是:
“主角:我设下一个这样的计谋。
反派:我看破了你的计谋,我将计就计。
主角:我知道你看破了我的计谋,也会将计就计,所以我根据你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
反派:我知道你看破了我的将计就计,也知道你会根据我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所以我也会根据你对我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
主角:我知道你看破了我根据你的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也知道你会根据我对你的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我,所以我也会根据你对我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你。”
类似的反转情节,也会贯穿整部剧集,在接下来的“科考泄题案”里,先是齐王陷害太子,太子将计就计,满以为自己棋高一着,再一次战胜了齐王一党,却不料齐王根据他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落入了对方的圈套里……
后续大概又是太子根据齐王的将计就计的将计就计来将计就计……
虽说《琅琊榜》也是反转再反转,但它妙就妙在节奏把握得刚刚好。
你来我往的反转固然刺激好看,但为了高能而高能,为了反转而反转,毫无节制地加入大量戏剧“爽点”,会导致观众疲劳麻木,后面怎么反转也不再觉得“爽”、“高能”了。
《琅琊榜》和《鹤唳华亭》的权谋术数都谈不上现实逻辑,两者的权谋更多的是停留在与对立者“挖坑使绊子、背后捅刀子”的层面上,设计感明显,缺乏厚重感;而像《大明王朝1566》之类的权谋正剧是在符合历史逻辑的基础上,博弈双方或多方智谋实力旗鼓相当,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更多地呈现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官场文化、政治风俗。
尽管如此,
《琅琊榜》仍能引起广泛赞誉,为何?
就在于它的家国格局和赤诚情怀。
那从格局上来看,《鹤唳华亭》如何呢?
《鹤唳华亭》的故事是围绕着“君臣父子”在讲。
罗晋饰演的太子萧定权,年少丧母,极度渴望父爱,但皇帝却始终疏远他,更亲近另一位皇子齐王。
“缺爱”造就了他敏感脆弱的性格,但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当然不仅是“缺爱”这么简单。
在封建礼教中,他们的关系是先君臣,后父子。
作为父子,两人的矛盾与已经亡故的前皇后有关;
作为君臣,他们的关系就更加微妙。
太子的舅舅是手握兵权的顾思林,皇帝不放心他却又鞭长莫及。
而太傅卢世瑜是太子的恩师,是朝中的清流领袖。
种种原因让皇帝对太子疏远。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2015年的韩国电影《思悼》。
英祖一度想将世子培育成未来国家的接班人,但在权力的利刃下,父子之间渐行渐远,终成寇仇。原因很简单——你的存在本身就是谋逆。
历史上,英祖后来将世子关在米柜,整整八天,活活饿死。
这无疑是一出宫廷悲剧,更是家庭悲剧。
父子之间对立、备战的状态可以说是父权社会的常态,
在极端的权力垄断的君主体制之下,父子之间的对抗性更是被推到极致。
我想隐藏在权谋之下,这部剧更想讲的也许就是,父权之下,帝王之家,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酿成无数悲剧,世世循环。
所以,《鹤唳华亭》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7.6分下降到现在7.4分,是让我有点意外的。
虽然反转略显刻意,但是其画面质感、剧情深度还是不错的,我愿意给它8分。
目前为止上线的集数不多,但对于它,我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期待剧作水准能够坚持到最后。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