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适合单身狗看的电影「又到情人节给情人们推荐的电影/给单身狗推荐的电影」

时间:2023-05-25 11:32:07阅读:3684
呵呵,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有情人的说:假单身狗说:呵呵但其实还是那么 虐 狗感谢nini学姐在特别的日子里准备了特别的动图☟哼知道你们这些情侣在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时候,我在干嘛吗?是的,我在,看着你们…

呵呵,又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

有情人的说:

假单身狗说:

呵呵

但其实

还是那么 虐 狗

感谢nini学姐

在特别的日子里

准备了特别的动图

知道你们这些情侣在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时候,我在干嘛吗?

是的,我在,看着你们秀恩爱啊。

哼,单身狗看不见

以上这几部就是推荐给情人看的电影吧,其实还有很多。除了去电影院看《奔爱》或《谋杀似水年华》,你们还能在家里看什么《泰坦尼克号》《花样年华》《蓝莓之夜》《两小无猜》《卡萨布兰卡》《西雅图夜未眠》《北京遇上西雅图》《巴黎最后的探戈》《英国病人》《蒂凡尼的早餐》《曼哈顿》《欲望号街车》《安妮·霍尔》《理智与情感》《人鬼情未了》《灵欲春宵》《廊桥遗梦》……

哼,单身狗也不屑

异性恋说到这里,发现似乎同片我还有自己的一百佳呢…是不是也要推荐。那就忍着虐狗剧痛,再稍微推荐几部同片吧,《断背山》《我自己的爱达荷》《春风沉醉的夜晚》,这仨是BE,看着心痛了,可以和自己的那位再看看最近很火的大陆的《上瘾》,然后日本的同剧《青空之卵》美国的同剧《寻 1/2》,《我爱你莫里斯》《再过四年》《骄傲》。

暂时先这几部吧,感觉你们情侣呢,晚上要做的事情可多了,不给你们再推荐电影浪费你们宝贵的那个时间了。

本期重点给单身狗推荐两部电影吧

哈 哈

一部是《消失的爱人

这是一部常看常新的

情人节光棍节万能给单身狗看的电影

看完以后

单身狗可以获得极大安慰

爱情啊婚姻啊

暂时不会对这些东西存有幻想

当然

电影本身不是那么简单

等到光棍节情人节圣诞节看到别人

秀恩爱

心中受重击的时候

再翻出来看一看

满 血复 活

比如这样

另一部是《龙虾

这部电影

虽然很虐单身狗

单也令单身狗很感动

其实我觉得

单身狗们的另一个取向可以是积极点的

情人节赶紧给喜欢的人表白

不然会变成狗

它和上面一部一样

满 血 复 活

比如这样

最后带来一篇与三的关于《消失的爱人》的评介

不管你有没有情侣

这个片子都挺值得一看

《消失的爱人》是芬奇去年的电影。最惊人的是电影中,角色行为所传达出的对媒体、对婚姻、对女性权力主义斗争的失望,以及对经济衰退的揭露,对爱情尖刻讽刺和挖苦,以至于让几乎所有看过它的人都怀疑婚姻,怀疑恋爱,进而分手率离婚率大增。

当然首先黑的还是婚姻爱情,或者是在探讨婚姻在现代后工业社会中的意义。

如果说人际间交往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权利竞争,导致他人即地狱的局面,那么组建家庭后,一方或者双方不愿意切实履行生育的义务和责任,成员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即将陷入困境。

问题的焦点在于,有什么理由能让人在并无亲缘关系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心安理得接受另一个“爱人”的支配和控制。电影当然给出了很黑的答案:性的刺激,钱的保障,和孩子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在此讨论下,浪漫爱更像是人类未适应后工业社会而保留的落后生物特质:人受情欲冲动指使陷入爱情并缔结婚姻契约,但若把婚姻看成一种小型组织,契约的存在和其限制功能是为了统一组织内部构想,以求达到动机和行动的协调一致,使得组织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提高效率,并且更持久地延续自身。

而在所谓的丁克家族中,当婚配伙伴对对方的情欲渐淡已经不能更生出新鲜的刺激,但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又各不相同,无法组织共同行动,那么婚姻契约就只剩下维持婚姻存在的框架功能。

这使得有人将其比喻做围城,或者监狱,或者坟墓,传达的意思不过一个:人们已经无法看到维持现状的意义,但是又不得不保持现状受其限制,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电影中Nick指责Amy试图用孩子来拯救他们的婚姻,Amy则回答说这不是拯救而是寻找灵感。其实他们谈论的都是一回事:让婚姻回轨繁衍的本质,让组织不致解体。当这个提议被Nick否定后,Amy进行了另外的尝试,既然共同行动已然无法达成,不如由内而外制造矛盾和悬念,让家庭组织在激烈的斗争和反抗中,重获生机,重新组建。

而电影看似冗长的结尾中,全幅展现的Nick从开始的厌恶,恐怖,到慢慢的纠结与妥协,甚至对Amy产生的类似斯德哥尔摩情结,都印证了Amy此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婚姻与无数其他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样,其运行和发展无一例外的需要内部的统一构想作为行动保障和以及权力斗争作为前进动力这一论题。

而从婚姻关系延伸看来,芬奇的黑冷更重的着墨在这婚姻关系之外处,并将中产的精英们黑的体无完肤。芬奇厉害的地方,常常被夸的是叙事,却少有人提及他暗搓搓的影像化功力。 比如Nick在和Amy的权力斗争中的失利,是因为出轨导致的道德立场的缺失?性格软弱?经济软肋?这些都是表象。而从这些表象中提取的内涵,则是芬奇为我们展现的Nick和Amy间阶级差距。

Nick是个金凤凰男,密苏里土豆,无权无势无钱,靠着俊脸和小有才华北上做起了扭腰客,Amy则是教科书式的中产玉女美国甜心,美貌智慧财产名气N全。当然不出所料的,一段短暂的金童玉女无限风光之后,Nick的凤凰男品质在失业之后大爆发,做尽为中产精英价值不耻之事。

而Amy,尽管对自己成为密苏里人和家庭主妇的身份多有调侃,却坚守中产精英的气节和妇德,最后历经艰险成功得子挽回失足丈夫心——这当然是片中绝类FoxNews女主播们眼中的版本,也是Amy为局外人观看所精心策划的主线版本。

而离开主线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设定,才是此片真正的重点:

比如亲子关系上,如果我们认为Amy是因为作为其父母创作的儿童读物原型的设定,使得她的自我认同发生偏差,常常混淆虚构和真实,或者将两者等同起来,从而导致了她的疯狂,那么我们就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从认知论来说,人的自我意识以及行为都是从模仿和角色扮演开始,在生活中不断排练成为定势。而教育和经历不过是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多元的剧本。因而站在教育和社会顶端的人,必定是出色的演员:在保留节目中的角色越多元,人就越社会化,越能适应更多的挑战,拥有更多的应对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除了各色人物用新闻故事为自己私利服务外,另外一种对媒体狂欢的推动从美国开始也渐渐向全球蔓延,那就是群众的狂热。在美国主流的中产价值语境诠释下和精英们的操纵和话语导向下,Amy的“悲惨遭遇”使怀孕妇女所代表的狂热群众深陷Amy的故事不能自拔,简直以寻求“事实真相”为己任,联合片中无处不在的和记者一起,构成羊羔式受众图谱。

与之相对的,失足少女在底层的经历、女刑警的侦查经验使得她们具有锐利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辨别的能力。中产价值导向缺位的语境下,失足少女几次一语戳破Amy对于自己幻想的的沉迷,甚至凶残突破Amy的伪装防线,将Amy逼入真正的绝望境地时,Amy在婚姻中另人同情的受害人的身份也显得苍白而薄弱了。

少女在离开的时候说:在这社会上有比我们坏得多的人,我们只是比你更需要钱。这无疑是整部电影唯一的真话。

芬奇在此结构上,不光由主情节的推动,更多的借用制造影像和旁白的冲突来强调众人口述版本的虚构性,是一个结构性的比喻:我们对真实的意识和观感究竟多大程度上受掌握话语权的他者的支配,人类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的能力。为什么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直观感受、判断,而选择倾听和接受他人的诠释声音,而这些声音又都从哪里产生。最后,人能不能逃离这些声音的控制。

芬奇当然给出了答案:不能。这才有了片尾十五分钟的纠结和茫然。Nick在经历一切之后仍旧选择和Amy在一起,并且放弃自我立场,决意进入和Amy共同战斗的状态,很多人表示不解,包括Nick的孪生姐姐。

但道理很简单,无须过度诠释:真相就是无聊的,真实的生活就像女学生的胸,生理欲望满足过后甚至不想再多看一眼。为了逃离这无聊人们需要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虚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没有繁衍欲望的情况下还渴望浪漫爱情。

~~~~~~~~~~~~~~~~~~~~·

最后,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