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的爱国情怀「换了人间真实演绎的这位爱国华侨的爱国之举令人敬佩」
今天下午看了一集电视剧《换了人间》,剧情讲得是一位爱国华侨的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天,在重新修建好的被蒋介石的飞机炸毁的厦门大学里,一位老人正和几个人高兴地走在复建好的校舍里,校舍是一幢白色的建筑,十分气派,突然有一个人跑来告诉他说有一位大人物要见他,他让来人买好糖果准备招待来宾。
来人原来是陈毅元帅,时任上海市长,陈老总走进这位华侨的住处,环顾室内,房间很小,床、写字台,桌椅等家具都很简单破旧。陈老总很吃惊,说你住得怎么如此……陈老总说着说着话说不下去了,这位老人却说我住的很好啊。
这位老人就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他为了祖国捐献了许多钱,特别是兴办教育,前面提到的高大气派的厦门大学就是他的捐赠之一,自己却如此节俭,怎能不让陈老总感动。
笔者小时候就知道陈嘉庚先生是一位爱国华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他的爱国之举。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
首先了解一下他兴办实业的事,因为只有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他才能有实力报国。
1904年,陈嘉庚先生筹资创办了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后来接管日新公司。三个月内盈利4万元,这是他赚取的第一桶金。随后他扩大企业规模,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植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橡胶王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之后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开设分销店100多处。除此之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达五大洲,员工3万多人,资产达到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由此确立了他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
下面说说陈嘉庚先生的爱国之举。
一、兴办教育
事实上,陈嘉庚先生不是事业成功后才开始兴办教育的,当他还是父亲米店一名员工时就开始了,这就是他的更难能可贵之处。
1893年,陈嘉庚先生从父亲新加坡的米店员工岗位上归国结婚,劝说母亲和妻子把父亲给他结婚、家用省下的2000银元拿出来,于1894年创办了一所私塾,名“惕斋学塾”。
1913年3月创办了集美高初两等小学校,此后接连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等。
此外,资助福建省各地中小学70多所。
后来又创办了厦门大学。
陈嘉庚先生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118所学校。
二、支持抗日
抗日战争期间,陈嘉庚先生积极为抗日筹款
并应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请求招募司机和修理工,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资抗日。
1939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集中出发。
1938年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著名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
1940年3月,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启程回国,慰劳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和爱国同胞。
2015年9月1日,陈立人作为陈嘉庚先生的家属代表,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故乡集美村,亲自主持集美、厦大两校校舍的修建,正是本文开头所讲的电视剧《换了人间》所演的历史情节故事。10月15日,他从集友银行开出一张人民币50万元的支票,作为寒衣捐,赠给朝鲜战场上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御寒。
对于这样一位为国兴办教育、支持抗日、支持抗美援朝的爱国华侨,毛主席评价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也确实配得上这一评价。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