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来的那一夜人类成了薛定谔的猫「彗星来的那一夜人类成了薛定谔的猫」
5万美元的成本,1台手持镜头,导演用这有限的资源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奇迹,《彗星来的那一夜》这部由是詹姆斯·沃德·布柯特自编自导,艾米丽·芭尔多尼、莫瑞·史特林主演的剧情长片,讲述了彗星到来的夜晚一场别开生面的好友聚会,用一个看似晦涩复杂的物理理论将八个人物,若干个平行世界集中简化成像串联成了一部扣人心弦的科幻力作,并且用再简单的镜头语言叩问了最复杂的人性:你愿不愿意代替另一个时空完美的自己,过上他的人生?
有人形容这部电影:导演用5万美元,5个晚上,1台手持摄影机,刷新了"拍一部优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诚然,在如今电影制作越来越宏大的时代,几千万的投入都会被人视作小成本,更不用说单单只有5万美金还想拍出一部科幻片,简直是天方夜谭。
举个例子,诺兰的科幻力作《星际穿越》时长169分钟,拍摄成本为1.65亿美元,意味着里面每一分钟的镜头造价为97.6万美元;国产科幻片之光的《流浪的球》在面临资金紧张、撤资等一系列风波之后,最终也有了3亿左右的成本来完成这部史诗巨作。而《彗星来的那一夜》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它告诉我们:拍摄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只需要5万美元就够了。
并且导演曾在采访中表示,电影的成本少并不是剧组经济拮据,而是自己刻意而为之。"我为那些大片绘制故事板,目的就是为自己疯狂的独立实验电影积攒启动资金。尤其是在《加勒比海盗》系列和《兰戈》之后,我刻意选择了回归简单和纯粹的东西。"显然,导演做到了。
小成本的制作使得电影的场景十分单一,整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中,8个朋友在一起絮絮叨叨聊些话题。但在悬疑片中,比起宏大的场景,闭塞的小房间更能激发人们心理的恐惧:导演科特兹的电影《活埋》告诉我们,用一个男人、一口棺材就能组成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屏住呼吸》通过房子里灯光的变化与老人的神出鬼没就能让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
正是因为单一的场景,使得电影中房子里出现的每一个物件都具有了深意。
本片的前十分钟被人们认为是非常无聊冗长的好友之间的寒暄,可如果你看的足够仔细,你就会发现其实导演在这十分钟里已经埋好了伏笔。
迈克聊天的时候领子时而立上,时而放下,桌子上的酒杯有时是绿色的高脚杯,有时是红酒杯。而此时你再仔细推敲他们说的话,你还会认为这只是简单的好友寒暄吗?迈克作为一部电视剧的常驻,可作为观众的劳伦却表示不记得他,而迈克对于她瑜伽教练的身份深信不疑却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短短的十分钟的对话,就出现了不止一个时空!如此大胆的设定和脑洞令人拍案叫绝。就像导演说的:我们一度曾想把影片的宣传语写成:"如果电影中有450处矛盾,那么这450处都是我们刻意为之的。
在电影设定上,导演通过硬切和短暂的黑屏来过度场景,刻意生硬的同时使得观众和电影中的角色心情一起起伏上下。多次突如其来的停电仿佛在证明:最大的恐惧来源于未知。
而导演的演员的调度也十分具有新意,很多电影的桥段演员都只知道电影的大纲很多台词全靠自己发挥,他们不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也不知道那些字符的涵义,就连那些突如其来的停电演员事先也是不知道的。
在采访中有记者提问:除了断电之外,演员们还有没有什么时候被吓了一大跳的?导演的回答是任何时候。所以电影中所呈现的就是他们最原始的状态,那些一脸懵完全不知道剧情走向的演员和屏幕前的我们如出一辙。
从运镜角度来看,手持DV的拍摄使得镜头经常抖动,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大家平成自己拍摄的家庭记录片的质感,而这部剧的对话很多都出于演员的自行发挥使得交流的场景十分祸乱嘈杂,整部电影观感既粗粝又真实。在这里,没有一个人具有上帝视角,八个人俨然变成了这一场实验的小白鼠。导演运用"封闭空间"的叙事模式,将人物禁锢在一个个看似不相联系却又不断穿越的禁闭时空,在此情况下,人性的焦虑和弱点被不断放大,引起了观众的深刻思考。
电影的英文名是"Coherence",译为"相干性",百度词条的解释是相干性是指为了产生显著的干涉现象,波所需具备的性质。而在电影里,相干性指的是彗星来的这一夜,不同的平行宇宙互相干涉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没有炫酷的特技,而是借助应硬核的物理知识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科幻体验。
电影通过修的弟弟一位科学家之口提出重新定义了著名假说"薛定谔的猫":两种状态继续存在,但彼此之间相互分离互不相干,基于这两种结果,每一种都将创造出一支新的现实。量子的相干性保证了这两种不同的结果不会再有任何的相互作用。
但是他们一开始没有想到的是,我们是那一只薛定谔的猫,但是现实却不像是那个充满毒气的盒子一样非黑即白,现实中我们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会创造出一支新的现实,平行宇宙不仅是另一个与我们现实不同的宇宙,而是无数个。大家通过计算发现,在这里有五百多万种可能,五百多万个时空。
这种大胆的设定和烧脑的想法才是让这部电影如此迷人的关键。
原来,一起吃饭的好友早已不是来自原来的时空,大家和谐的交谈,殊不知每个人都是他们口中所谓的"入侵者"。这一刻,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个人类的渺小,五百多万个时空塌缩在一个空间,我们穿过漫漫的长夜,却再也找不回原来的时空,就此我们成了一场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的受害者,彗星过后,一切正常那个,只有我们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就像短片《九十一公分之外》一样,一次陨石击中地球,却让他再也失去了自我。
近年来。科幻作品屡见不鲜,例如开启了我国科幻元年的电影《流浪地球》,"拯救该死的马特达蒙系列"的《火星救援》,阿汤哥主演的《明日边缘》等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大场面的制作,炫酷的特效,例如《流浪地球》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其中有50%是高难度的A级视效镜头,配合的太空宇航服的零部件达1100多个,软质的板就有500多个,再加上500多个硬质零件。这些电影奠定如今市面上科幻片的主基调那就是——"硬科幻"。
但是如今以《彗星来的那一夜》为代表的这类软科幻也逐渐展现出来自己强大的吸引力。它没有宏大的镜头与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但它却能依靠一个纯粹的概念,凭借着故事叙述、结构架构和科学概念阐释上的突破与创新,实验了一条科幻影片的另类成功路线,给观众以别样的烧脑体验。
比如说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纯粹依靠对话撑起了整个剧情,打破了传统科幻片的套路,围绕着一个长生不老在地球上活了几万年的男人,针对哲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进行轮番轰炸,为观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阴谋论,让人们陷入对世界观的重新考虑。
又比如说电影《科洛弗道10号》用90%的笔墨去描绘了一场心理与人伦大戏,却在最后10分钟展现出自己科幻片的本质。这些另类的科幻片告诉我们不需要大成本,小制作的软科幻也同样精彩。
撇开科幻的底座,其实电影中也处处展现出人文的关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爱人之间的情感裂缝,社会中的处处碰壁,我们都可以在这部电影的对白中略窥一二:女主角和丈夫感情不顺,事业被别人偷走,现在还要担心未婚夫和另一个女人的情感,在这个世界的她,是失败的。
在最后修得知了迈克与自己的老婆在之前竟然有私情后引发了众人的信任危机:人人皆报出自己盒子的物件以证明自己不是入侵者,可最后大家却发现自己都已经不再是原来这个房子里的人,这个时空的人们陷入了大混乱。就像《完美陌生人》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脆弱。
早早知道真相的迈克想要摆脱那个酗酒一事无成的自己那选择留在了这个新的时空,他说:我们一整个晚上都在担心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我们的暗黑版本,但如果我们就是那个暗黑版本呢?
而影片最震撼的一幕来自女主角趁乱偷偷离开了自己原来的房子,穿过那片黑暗地带,她看到了无数个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平行宇宙,这组镜头给人带来强烈的末世感:有的时空里她与自己的好友产生争执,有的整个房子的人陷入了激烈的争吵,有的房子里外来者被粗暴的绑了起来…….最终女主角看到了一个房子里,朋友们和谐的相处着,丝毫没有受到彗星的影响,而她和未婚夫依然如胶似漆,她最后选择留在这个空间,杀死这个空间里原来的自己。
"量子力学的平行多宇宙学说,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总会有一条路,让人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得到幸福。 在每一次铭心刻骨的选择里,总有一个你选对了路 。在茫茫的恒河沙数的宇宙里,总有一个你,终生幸福。"
女主找到了平行空间里最好的男主,却杀死了最好的自己。
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漫漫长夜,你的人生有八百多万种可能,你愿不愿意离开你原来的生活,替代那个美好生活的你?这种假设虽然荒诞,但却极具思辨价值,它似乎回到了人类历史亘古的命题,就像《禁闭岛》中说的那样:"To 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
如果是我们,会如何抉择?
电影中,女主角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不顺后,选择了那个看似最为祥和的空间,但她不知道的是:在原本的生活中,她虽然失去了事业,但是她还有舞者的尊严;她虽然与未婚夫的关系陷入冰点,但她仍然拥有和朋友的友谊,我们看似失败的生活也不是全然无光,看似成功的人生也可能只是粉饰太平。
每个人都有后悔做出的决定,但每个人都会有成功的经历。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都是无数种结果中的一种,你这个时空中无数次选择的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