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皇后婉容和文秀(末代皇帝溥仪与婉容和文绣)
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他三岁入宫成为皇帝,在他六岁的时候大清就灭亡了,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并没有举行大张旗鼓的八旗选秀,因此他并没有和他的父辈一样后宫佳丽三千,在紫禁城时期,他的后宫只有一后一妃,那就是婉容和文绣。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婉容和文绣并不是通过选秀嫁给溥仪的,而是通过递交照片的形式被选进皇宫,虽然是两个女人,不同于以往宫廷的妃嫔无数,然而她们之间的争斗却是从进宫就开始的,“宫斗戏码”也是层出不穷。
溥仪
按照旧例,文绣作为淑妃要在溥仪和婉容大婚当天,要带领众宫女和女官在坤宁宫外行跪迎之礼,然而当时溥仪认为两人之间没有尊卑之分,因此免去了淑妃文绣的跪迎之礼,这让婉容很恼火,既然怪不得溥仪,那就只能将暗生的敌意投向了淑妃文绣,因为婉容曾经接受过先进教育,主张一夫一妻制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让婉容对文绣的排斥从进宫开始就已经形成。
婉容和文绣婚后在紫禁城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婉容和文绣都是独守空闺,这也是两人互相猜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刚进宫的她们并不知道溥仪没有生育能力,她们每晚都是独守空闺,她们各自认为皇帝不在她那里的时候,一定是在另一位那里,其实事实是溥仪永远独睡养心殿。
婉容
虽然溥仪不和婉容以及文绣同房,然而相比文绣而言,溥仪更喜欢婉容一些,而且两人也有共同语言,因为婉容长相貌美,出身高贵,又是正宫皇后,而且婉容在入宫前熟练英语,在入宫后,溥仪为她取了一个和英国女王相同的名字伊丽莎白,婉容不仅常常给溥仪写些抒情的英文短信,而且还教会了溥仪吃西餐。
婉容是一位讲英语、吃西餐而且还长相高贵优雅的贵族千金,这一点让文绣相形见绌,因为文绣不仅从出身还是外貌都逊色于婉容,婉容的父亲是内务府大臣荣源,母亲是皇族格格,出身高贵,而文绣虽然出身于蒙古族,是端恭之女,可是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一起生活,生活很拮据,况且自身长相不如婉容貌美,在皇宫里自然没有底气,处处遭受婉容的排挤而选择逆来顺受。
溥仪更喜欢婉容,有时候出宫游玩或者探亲,以及其他出风头的事情大多都落到婉容身上,从来没有文绣的份儿,因此每当婉容和文绣两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溥仪总是偏袒婉容,文绣性格温顺,长相不讨喜,因此就算生气也只好往肚子咽,老实厚道的妃子不得不常常对霸道的皇后的欺负表示容忍。
文绣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政变,溥仪等人被驱逐出紫禁城,婉容和文绣也随着溥仪离开了紫禁城,在1925年2月溥仪和婉容等人到了天津,住在天津日租界的静园,婉容在天津的生活是轻松愉快的,因为在天津时期,婉容在与文绣的明争暗斗中,婉容成为了胜利者。
在天津的婉容精神焕发,日子过得很奢华,毕竟有花不完的钱财和空前的自由,再者婉容自小在天津租界长大,很快能融入到西派的时尚潮流中,她烫了头发,换上了时装旗袍和高跟皮鞋,看电影,吃西餐,逛百货大楼,成为租界的摩登女郎。
这期间,因为溥仪和婉容同样接受西方教育,有共同语言,他们一起在华尔兹下翩翩起舞,开心极了,溥仪当时也常送给婉容小礼物,比如高档香水、化妆品、丝巾、手表等,而这些都和文绣无缘。
溥仪和婉容
婉容喜欢到各大百货超市去购物,反正当时的溥仪有的是钱,她可以无所顾忌地挥霍,不管是否有用的衣物都会买回来,而文绣看不过,也见到喜欢的东西就统统买回来,因此购物变成了当时两人争宠的手段。
在天津时期,婉容是优越感十足的,毕竟她比文绣洋气的多,而且婉容洋气高贵,相貌美丽,溥仪也承认她的美貌,认为带出去有面子,因此但凡有活动都是带着婉容,溥仪常常带着婉容出双入对,玩遍各个繁华场所,而文绣从小生长在满洲旧贵族家庭里,不习惯灯红酒绿的生活,穿不了细高跟,也不习惯浓妆艳抹,因此和婉容的“宫斗”很快败下了阵来。
在天津的婉容争宠成功了,但是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相反却为她悲惨的下场埋下了种子,虽然文绣宫斗失败,可是文绣并没有悲伤,反而果断退出了这场宫斗,退出了这场一夫两妻制的畸形婚姻。
婉容和溥仪
婉容和文绣的宫斗最后以文绣提出和溥仪离婚告终,从此后的文绣失去了争宠的机会,而婉容成功的挤走了文绣,婉容赢得了后宫的斗争,却输了人生,文绣输了后宫女人的斗争,却赢得了后半生的自由和独立,逃脱了婉容的下场,谁是人生赢家,现在的我们看来,谁赢谁输已经很明显了。
婉容长得比文绣漂亮多了,为什么溥仪选定的皇后是文绣?
表面看溥仪选择文绣为“准皇后”是太过随便。其实背后,身为皇帝的他也有苦说不出。
首先纠正一下,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并非文绣,而是貌美如花的婉容。这是有史料可查的,年代又不久远。不过最初溥仪确实在选秀的照片上,用御笔钦点文绣选为“准皇后”。
但以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婉容的长相肤白貌美,放在今天也至少称得上美女。而文绣却脸部鼓鼓的,好似未长开的花骨朵。虽不丑也勉强算是普通面貌,至少与漂亮无关。
按理说:皇帝位居大位,后宫三千佳丽。就是到了清朝的末代皇帝这里,体面也还是要一些的。并且溥仪也有选择配偶的权利。为何他会反常地用御笔钦点文绣为准皇后,而非婉容呢?
1921年,溥仪15岁,婉容17岁,文绣14岁。3人在封建时代都已经步入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适婚年龄。尤其是身为皇帝的溥仪,选择,册立皇后更是国之重任 事。
可在不久前,民国刚刚接受选择君主立宪制。袁世凯下野后,溥仪皇帝也变成了“吉祥物”,并无实权。这时溥仪的内心可想而知的凄凉,选择当个富家翁对溥仪是种失去,而不是锦上添花。
自幼生长在深宫内院,熟悉尔虞我诈,皇帝权术的他,也只好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但彼时15岁的溥仪也有着自己的叛逆,希望做些有皇帝担当的事情。从未想过月老会将红绳系到谁的身上。
鉴于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选后妃的比例,太妃们也想参合一脚溥仪的婚事。将皇帝溥仪的枕边人作为内定人选。可同治皇帝遗孀庄和太妃去世,荣惠太妃懦弱无刚,只剩下敬懿太妃主事。
另外,光绪皇帝遗孀端康也热衷于溥仪的选后活动。由此,两方开始了角力。敬懿太妃选定支持的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文绣,而端康太妃选定支持的是郭布罗氏荣源的女儿婉容。
2位太妃不仅在宫内大闹,在宫外也各有外援。溥仪的两个叔叔载洵和载涛大势活动,为各自选定支持的婉容和文绣费尽周折。可折腾下来,双方还是势均力敌,都是无可奈何。无奈两个叔叔提议溥仪用递送荷包和如意来选定皇后和妃子。因为清朝前面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但都是千年的狐狸,玩哪门子聊斋啊?传统选择的猫腻,溥仪这一大家子亲戚没有不懂行 市 的。
最后折中,选了个贴近时代的方式---选递照片。清宫内务府赶忙去办,选送了四家女儿的照片给溥仪选秀。其中就包含婉容和文绣,另外两家陪跑的是蒙古养仓扎布,和前都统衡永家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溥仪这次选秀并非是皇后和嫔妃都选,而只是选皇后。而在端康太妃正自信清丽绝伦的婉容一定胜出时,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溥仪选的却是容貌平平的文绣为皇后。
如此,端康太妃不同意了。以文绣家境贫寒,人长得难看为由。纠集一群满清遗老遗少,王公大臣“逼宫”,非要溥仪另外再选一次皇后。溥仪一看这架势不选婉容过不去这关,胳膊拧不过大腿,无奈只能又在婉容下面画了圈。可四个人选了两个,不可能都是皇后吧?
最后,还是荣惠太妃(就是那个懦弱无刚的嫔妃)做了和事老。提议溥仪把两个女孩都收了吧,漂亮体面的婉容就做皇后,不太好看的文绣呢,选做妃子。这不两全其美嘛。
这场一塌糊涂的选后风波终于平息。可以看出,其实溥仪选定婉容或文绣都无关紧要,他都做不了主。重要的是背后都有相关势力在做政治投资,溥仪只是个傀儡罢了。溥仪选后的整个事件,虽然现在看来有些可笑。其实并不是选美,背后只是场一塌糊涂的政治投资选秀而已。
溥仪自己是怎么说的呢?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选择文绣为准皇后,做了一番自白:
在我看来,(婉容和文绣以及另外两个女孩)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一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来丑俊”。年少的溥仪于是就在四张照片中犯了难,最后随便选了一张看着顺眼的照片画了一个圈,而这个人就是当时只有十四岁的文绣。
毕竟溥仪是当事人,这个理由算是盖棺定论。但据我分析他也是有苦说不出的。不选皇后肯定不行,王公大臣等所有人都不同意。但怎么选择皇后其实成了他的难题:
溥仪近视度数很高,至少在500度以上。所以每次看溥仪的样貌时,都能见到溥仪厚厚的近视眼镜底面。而清末照片技术又十分落后,除去照相技术落后,相机参数和曝光都不达标,照出的影像很模糊。也不像现代有老照片修复功能。导致溥仪在相片上,看婉容和文绣相貌相差不大。
而且溥仪虽然是末代皇帝,但是一心是想恢复清朝祖制的。毕竟没人想祖宗的基业亡于我手。所以,溥仪一向以恢复帝业为目标。后来选择给日本人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也是出于这种想法。
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要自己亲手恢复我的祖业。---溥仪
而此时的溥仪年轻,有野心。还是比较重视皇帝的形象的。溥仪在皇宫内骑自行车,学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些都是溥仪选择展示积极形象给世人的一面。这时,他也不想被世人误认为是沉溺于女色的帝王。所以,随便一圈文绣照片。至少给世人展示出他并不是一个沉溺于女色的帝王。
半身照虽然脸部难以认清楚,但身上的服饰是可 选 辨别的。而文绣的娘家额尔德特氏家族,是以挑花,针织刺绣出名的家族。对于溥仪选妃无疑非常重视,文绣旗袍的服饰做工和上身的布料更为鲜艳,美观。对比其他人的服饰或许会更符合溥仪的审美。
这在只能看到大概轮廓,身材的溥仪眼中。从衣着,服饰来判断,与今天大多数男人的审美喜好和选择是相同的。如此选择皇后虽然无奈,无疑也更理智一些。
彼时溥仪刚满15岁,放到今天则是初中生的年纪。正是青春期,心理叛逆的时候。众所周知,心里叛逆期的孩子,大人指定的事情不管对错,都要选择反抗一下。这其实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不提溥仪身为皇帝,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称心如意的事。就算是皇帝选后妃这种事情,溥仪也身不由己。毕竟婉容早早已经被端康太妃内定了,又搅扰一番。溥仪想不知道都难。叛逆期的少年,故意不选婉容也是很正常的。故意选出一个令众人吃惊的选项-文绣,才能表达自我。
事实证明,皇帝想拥有自由的婚姻,是一种奢望。大多数皇帝都是政治婚姻。不是稳定外部势力,选择娶了王室的公主之类。就是与朝廷内部王公大臣的女眷联姻。背后无不参杂着利益。
远的朝代不提,比如明成祖朱棣选择娶了徐达的女儿。朱元璋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以及元朝女眷吕氏等等吧。而清朝雍正皇帝选择娶了年羹尧的妹妹等等。都是政治婚姻。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也深知自己的婚姻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事实也证明,他无论选定了哪个女孩,只要不是婉容,这事是不可能罢休的。溥仪并不抱太大希望。而且,他此时心 有 旁骛:
要知道,溥仪大婚是离他被迫君主立宪的时间不远的。这时他心情不会好受,富家翁非他所愿,但要掌控实权,以溥仪现有的状况来看,难比登天。所以对选皇后一事,心 有 旁骛下不上心。
其实普通老百姓娶妻,也不会只选女孩的长相,身材等外貌条件。顶多相貌身形算其一选项。更重要的是要女孩的品性端良,敬老爱幼。这种娶妻的思维观念在帝王家庭里,更为重视。
皇后要母仪天下,掌管六宫。无疑对女性品行上的标准要求极高。不只皇后,其他的像皇贵妃,嫔妃,答应,才人之类的后宫品阶,也无不是立贤立德。而不单单要选女子的五官长相是否俊美,身材是否丰满。那些外在条件,无不是昏君选择的范围。至少此时的溥仪还算不上。
写在文末:
表面看溥仪选择文绣为皇后是随便选的,其实他也有苦说不出。不仅要受到权衡各方势力,选后规则,帝王家庭规则等的束缚,还要考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社会影响。真心是不容易的。
溥仪的一生是悲剧的。明面是身份和地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其实实际上他一生被人摆布,身不由己。早年间宫内有长辈管教,青年时被军阀冯玉祥逐出故宫。后到长春选择当了日本人的傀儡。
不仅自由无法选择,连婚姻也无法自主。好在虽然落魄,一把普通椅子也能坐出龙椅的味道,大清皇帝的那股气势还在。我倒是极其同情他的。诶,做啥也别做末代皇帝。
多说一句,其实文绣是个有主见,并且有家国意识的独立女性。十分不同意溥仪当日本人的傀儡,最后也与溥仪登报离了婚。而婉容下场极惨。假如你是溥仪,你会如何选择?(图:网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