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观众苦滤镜久矣有救了
白面红唇不似真人,观众苦电视剧滤镜久矣。
对于国产剧过度使用滤镜的争议,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每一部“美颜剧”的上线,必会跟着一场对其滤镜使用的群嘲。
“十级美颜”导致的假人既视感备受诟病,它们“磨”去了真实细节,也“滤”掉了艺术品质。
被日益趋同的审美风格整得视觉疲劳的观众们,开始怀念起十年前“淳朴”的电视剧,还提出了灵魂拷问: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对电视剧的创作提出若干要求。
其中,就提出了坚决抵制过度化妆、过度使用滤镜。
如今,观众渴望在荧屏上看到真实的、有瑕疵的人类。
这股“滤镜之风”究竟从何处刮来?国剧的“成色”,又该走向何方?
剧集为什么要使用滤镜?
影视,是光影的艺术。
说到底,如果滤镜用得恰当,对作品而言会有添彩之效。
比如,影片中的某些重要场景对光影色彩的用心运用,会使得它成为观众印象深刻的经典镜头。
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亮相镜头,惊艳了无数人,离不开团队拍摄时摄影师与打光师的配合,四种光源打在演员脸上,形成一种极富层次感的效果。
同时,光影与色彩也可以辅助作品的叙事,烘托情绪氛围,成为剧中的一个“人物”。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这一点尤为突出。《红高粱》中的红,彰显出土地上的炙热与原始欲望。
《英雄》中用不同颜色的色彩变化,来隐喻主题。
《影》中的黑白灰,又塑造出一个云谲波诡的世界,也是水墨画中式美学在影视艺术运用中的大胆尝试。
最后,色彩还能增加作品的“风格化”,形成导演独树一帜的个人美学。
王家卫导演便惯于通过对色彩的着重刻画,描摹出八九十年代,香港独特的时代气息与复古韵味。长此以往,观众只要看到剧照,便能识别出这是王家卫镜头下的场景。
滤镜的功能如此强大,影视创作者们自然也想将其运用到电视剧的画面中来。近年来,剧集也愈发追求一种“电影质感”。
回顾剧集对滤镜的使用,“成名”时刻大概要追溯到2011年的那部《宫锁心玉》,从此,艳丽的“阿宝色”调色风格,被运用到了许多古装剧中。
而《琅琊榜》的出现又让质感化的、古朴暗调的色彩画面深得观众心意,改变了剧集滤镜的风向。
后来,又有了“莫兰迪色”、“漂白色”、“昏黄复古色”等多种色彩热潮。
至此,“滤镜之风”席卷了整个国剧市场。
加滤镜不要钱?
“不了解的还以为现在后期加滤镜不要钱呢。”
也许,观众并不排斥剧集使用滤镜,而是排斥滤镜的过度滥用。
合理使用滤镜、色彩参与叙事,会成为剧集的加分项。但过度使用滤镜,则会让一部作品从影像到叙事再到审美文化价值表达都虚白无力。
一些青春校园题材的电视剧,往往会使用柔光滤镜,试图给青春故事赋予一层回忆中的朦胧美感。
然而,浮于表面的滤镜观众并不买账,过度的柔光还会导致看不清人脸,让大家误以为摄影师在“吸烟工作”。
复古黄滤镜、粉色滤镜在这类剧集中也格外吃香,不过,“一键滤镜”的模式并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到了都市情感剧中,“磨皮”、“漂白”的画面往往成了主流,以凸显都市生活的时尚与精英气息。
事实上,这与大城市中职场人忙碌的日常相隔甚远,演员过于泛白的脸往往还会失真。
(给大家表演一个“自己吐槽自己”)
仙侠剧、古装剧更是“过度滤镜”的重灾区。有时,还需要用超强滤镜来掩盖特效技术的瑕疵。
追求过于丰富艳丽或清淡高级的色调,有时会丢失了历史应有的厚重感与年代感。
而“十级美颜”的背后,再也看不见真实的皮肤,老人的皱纹也统统消失,令观众一时不知如何分辨眼前的人物年龄,瞬间出戏。
回归真实,接受审美的差异性
近年来,也有一些剧集提升品质,开始逐渐摒弃滤镜的笼罩。
《人世间》中,演员造型贴合年代,基本全员素颜 淡妆出镜,在镜头中,演员的皮肤就是正常的黄色,我们也能清晰地看见他们脸上的纹路,反而是一场尤为清新的审美体验,这种真实感将观众瞬间拉入剧中年代。
《山海情》不但没使用美颜,还让演员们变得灰头土脸,伴有两团明显的“高原红”,像从黄土中“刨”出来的一样。
可就是这样如此真实且鲜活的农民形象,演员无需多言,就让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热血和奋斗根植人心。
主旋律剧集在变,类型剧也在变。
古装剧《风起陇西》就让光影参与进剧集的叙事中。
采用自然光源,模拟古时自然的效果;昏暗中闪烁的烛光,也完美契合谍战戏“暗处之战”的氛围基调。光影闪动,真相扑朔迷离。
职场剧《理想之城》,几近素颜朝天的孙俪让许多观众质疑她的颜值下降。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们恍然大悟,孙俪暗沉、有细纹、有倦态的面庞其实非常符合角色兢兢业业、通宵赶工的形象,她完美地呈现出每一个职场人的现实情况。
这或许才是剧集与演员正确的追求方向,不在乎自己是左脸好看还是右脸好看,而在乎的是如何呈现才能让作品更加真实。
什么时候起,我们不能接受演员脸上的瑕疵、岁月的痕迹,让表情、皱纹、皮肤纹路统统隐没在滤镜里?
又是什么时候起,我们跟风追求某种模式下趋同的审美风格,不接受差异,不拥抱个性?
可粗糙的我们,有毛边的我们,不完美的我们,恰恰是最真实、最鲜活的我们。
影视作品应当树立正确的审美,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让荧幕前的观众拾起自信,找到审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空泛的亮白之中。
况且,滤镜可以一键磨皮,掩盖掉那些瑕疵与不完美,但永远也无法磨去剧作与人物上的缺陷。
总监制丨庄殿君
监 制丨张雪梅 杨春果
主 编丨王彩臻
责 编丨蒋璇玮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