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是秦始皇赐死的吗(吕不韦为什么不杀秦始皇)
在封建专制王朝,商业往往有诸多限制,而且商人的地位非常低,换言之,作为商人,要想爬到丞相的位置,难于上青天。然而,吕不韦却做到了,他凭借一己之力,帮助嬴异人成为太子,继而继承秦王。
吕不韦凭借高超的商业思维,完成了一场几乎不可能的政治投机,他成了秦国丞相,位极人臣。不过,在嬴政逐步掌控政权后,吕不韦也走向了穷途末路。
嬴政曾给吕不韦写了封简短的书信,上写“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短短30个字,但其中露出浓烈威胁的味道,吕不韦看到信之后,便饮毒酒自尽,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吕不韦如此聪慧机敏,为何只因为嬴政短短30个字,就饮鸩而亡呢?
上图_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
吕不韦权势滔天,威胁皇权
新皇即位,有几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比如树立威信,比如铲除异己,其中着重要解决的,就是驱逐前朝权臣。
作为新的君主,最重要的就是拿到属于自己的权力,就好比汉宣帝废掉霍光、唐高宗废掉长孙无忌、万历皇帝废掉张居正等等,嬴政要想拿回王权,吕不韦自然是这条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杀吕不韦是早晚的事。
上图_ 战国七雄
史料记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不韦家僮万人。”
秦庄襄王去世得早,而嬴政年龄太小,朝政大权就落入吕不韦手中,嬴政尊其为仲父,大致相当于叔父,吕不韦成了秦王的叔父,权势大到没边。
除此之外,吕不韦和太后赵姬从来没有断绝往来,虽说他们之前是夫妻,但毕竟这个时候赵姬已经是一国太后,吕不韦这么干真就有点说不过去,明显是乱了纲常伦理。
吕不韦天天和太后眉来眼去,想必嬴政也是有所耳闻的,对于这一点嬴政最反感不过,他好歹是一国的王,太后和丞相整日明铺夜盖,让他这个秦王的脸面往哪里搁。
上图_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不仅如此,吕不韦家中奴仆超过万人,就算跟各国的国王对比,他也不会有一丝逊色。秦国虽然强大,但在学术上有些欠缺,为此吕不韦决定著书,在那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的时期,吃饭都是天大的问题,著书修书更是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
即便如此不易,吕不韦还是招揽天下名仕,写成了《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如何治国,理论上讲,这么严谨的问题,应该是君主来做的,而吕不韦只是丞相,很明显,他越权了。
见到吕不韦的所作所为,嬴政当然放心不下,不论吕不韦对秦国有多大的贡献,但在当时,他几乎变成秦国的统治者,以嬴政做事的秉性,必定不会放过吕不韦。
上图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政
嫪毐之祸,或引火烧身
吕不韦的智商和情商一定很高,所以他能以商人的身份坐上一国丞相,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但凡有大才的人,才会犯下大错,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不论怎么折腾,也难以影响到国家安危。
嬴政在慢慢长大,开始逐渐察觉吕不韦和赵姬的丑事,而对于赵姬,吕不韦也不能轻易放手,于是吕不韦找到了嫪毐,替代自己取悦太后赵姬。
吕不韦这件事做得极其不地道,他可以为赵姬找个男宠,但他低估了嫪毐的破坏力。
上图_ 1999年《荆轲刺秦王》中巩俐 饰 赵姬
史料记载“不韦又阴谓太后曰:「可事诈腐,则得给事中。」太后乃阴厚赐主腐者吏,诈论之,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
为了让嫪毐能顺利进宫,吕不韦还给太后出主意,让嫪毐剃掉胡子,假装宦官入宫,这种馊主意也着实让人惊掉下巴。
仗着太后的宠幸,嫪毐也开始放肆起来,家中奴仆数千人,其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事实上,太后找男宠这种事,也并不少见,如果嫪毐低调行事,不干涉政事,或许还有善终的可能。
奈何嫪毐仗着太后胡作非为,还帮嬴政生了两个弟弟,与此同时,还自称“假父!”嬴政可是一国君王,怎么能允许随便什么人都来当他的爹吧。到了最后,太后和嫪毐甚至想要废掉嬴政,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一个男宠搞来搞去,搞起了政变,嬴政要杀他,那是顺理成章。
上图_ 1999年《荆轲刺秦王》中王志文饰演的嫪毐
史料记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公元前238年,嫪毐矫诏,发兵进攻蕲年宫,嬴政即刻命令相国昌平君率兵平叛,杀敌数百,嫪毐不敌,狼狈逃窜。
嬴政的政治手腕之高并非一般人可比,之后,嫪毐和两个私生子被杀,三族被夷。搞出这么大的事端,那个始作俑者就是吕不韦,倘若吕不韦没有给太后介绍嫪毐,哪有之后这么多丑事,所以嬴政当然会把罪责算到吕不韦头上。
上图_ 吕不韦雕像
吕不韦害怕被杀,也可能为了保护家人
史料记载“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吕不韦是没有造反的心思的,他已经做过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他本是商人,商人是不会做赔本买卖的,他的丞相位置早就被罢免了,但他的势力仍很大,嬴政对其十分忌惮。
这辈子,吕不韦为了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做了不少缺德事,吕不韦很清楚,嬴政是不会放过他的,与其最后全家被杀,不如自己自尽来得痛快。
吕不韦通过自杀,就是告诉嬴政,我没有造反的心思,我的过错我一人来承担,现在我死了,希望君主能放过我的家人。事实证明,吕不韦的死挽救了不少人,不仅救了他的家人,他的那些门客也得以存活。
总而言之,吕不韦这辈子算是值了,他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完成了奇迹般的逆转,如此之高的投资回报率,能望其项背者真的不多。
历史上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自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晏驾之后,失去约束的吕不韦便藉相国之尊广招门客,逐渐形成了继战国四公子后天下间最庞大的游侠集团。他不但以仲父的名义代替秦王嬴政宰制朝政,而且很有可能对少年嬴政采取了监视行动等限制措施: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史记·李斯列传》
吕不韦对李斯的安排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东汉末年名士祢衡游宦许都的经历。那是在曹操迎奉汉献帝定都许昌之后,祢衡自荆州前往许都求职。当朝名流孔融对祢衡青眼相加。他洋洋洒洒向朝廷上了一篇荐表,结果泥牛入海,全无回响。孔融不甘心,又求见专制朝政的司空曹操,当面向他推荐弥衡。
而曹操呢,不但慨然应允,还一再表态要同祢衡晤面。——曹操的态度透着邪乎的意味:既然此时的朝廷就是曹操的一言堂,皇帝不过木偶泥胎而已,孔融上书荐才,荐表自然要落到曹操手里,他为何留中不发?事后人家当面说起,曹操却又为什么要推翻前议,满口应承呢?
这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把戏其实暗藏着曹操的私心:东汉的官员选拔素有“举”、“辟”二途。
所谓“举”就是径直向皇帝推荐人才。一旦获得任命,便是天子的臣属,工作上对皇帝负责。而“辟”就不一样了。那是向开府治事的朝廷重臣——在东汉,有权开府治事的朝廷大员一般为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和太傅——推荐人才,任命一旦下达,便成重臣们的私属随员,进入他们的府邸办公,工作上对重臣而不是对皇帝负责。
孔融的荐表显然是写给皇帝的。但曹操并不想让祢衡通过荐举成为汉献帝的臣僚,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也不行。他更愿意将优秀的人才揽入司空府中向自己效忠。
所以曹操暗中阻挠孔融的荐表上达天听,迫使孔融来找他关说,然后再“卖”个顺水人情,把祢衡辟入司空府。夺了里子还嫌不够,更要赚去面子,曹操挖角皇帝和朝廷的这副吃相实在难看,因此才有了祢衡感激愤怒、击鼓骂曹的后话。
在战国末年的秦国,相国是否开府治事,拥有独立的办公机构,史书中未见明文记载。但存在于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权力争夺在吕不韦和秦王嬴政的相处过程中也断难避免。秦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客卿如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辈都是入秦伊始即为秦王效命。
可李斯这个楚国游士初来乍到,嬴政却没能在第一时间任用他。吕不韦截了嬴政的和,把李斯揽为相府的舍人。这个人才流向的改变其实已经暗示了秦国的决事权正从咸阳宫渐渐下移至相国府。
但吕不韦并不以此为满足。在考察了李斯并确信他将不负所望后,吕不韦安排李斯进入咸阳宫,到嬴政身边为郎了。郎是秦王的亲近顾问。很难想象吕不韦的这个任命是要将门下贤才拱手送与嬴政,更可能的目的应该是在秦王身边部署私吏,安插眼线,以便监视秦王的行动。
无论李斯后来是否忠实地执行了吕不韦的旨意,但这个人事安排本身就是对王权的严重侵犯。单只凭这一条罪状,说吕不韦盗窃鼎司、迹同反逆也绝不为过。
到了这步田地,秦国的游侠政治积弊之深已是令人瞠目结舌。如果不痛下决心、刮骨疗毒,只怕终有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一天。然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反思这场恶疾的起因,恐怕不能简单地将吕不韦指为秦国感染游侠政治的病毒之源,事实上,早在秦王嬴政的曾祖秦昭王时,秦国就已经致病了。
史载:
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灶,通作造),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
——《史记·穰侯列传》
公元前271年,秦相魏冉在客卿灶的建议下发动了旨在夺取齐国刚、寿二邑的作战行动。此次战役的真实目的是要为魏冉的东方封邑定陶开疆拓土,以便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魏冉能在此独立建国,从秦国分立出去。魏冉之所以会策划这样胆大妄为的分裂阴谋,显然是受到了13年前孟尝君组织五国伐齐,并成功在薛邑独立建国的遗事的鼓励。
换言之,孟尝君这位东方游侠的事迹开启了魏冉逐鹿问鼎的野心,而这份这份野心又在东方游士——客卿灶的撺掇下迅速转化为了实际的军事行动。想当年,齐愍王也曾与秦昭王二帝并尊、盛极一时。他最终沦落到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孟尝君难辞其咎。
“东帝”齐愍王物故已经十几年了,现在秦国居然有人要效仿孟尝君故事,把“西帝”秦昭王变成下一个丧权辱国的悲剧,这其实已经昭示世人,随着战国游士的日益活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兴起于东方的权臣养士、凌驾君权的游侠政治风气业已造成对秦王权力的侵蚀了。
遗憾的是,秦昭王终能铲除魏冉的威胁,平息秦国的这一场分裂危机离不开客卿范雎的出谋划策,这使得秦昭王在危机过后的反思与总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他将魏冉的专权擅政归咎于外戚与宗室间的裙带关系过于亲密,并进而认定无论是作为宗亲的公族还是姻亲的外戚,一旦形成专权势力,便急难铲除。
相比于他们,像范雎这样的客卿只身入秦,素无根底,反倒容易驾驭,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于是乎,从范雎开始,秦国原本采用的公族、外戚、客卿三途并用的选相机制被秦昭王削去了三分之二,客卿成了秦国命相的唯一候选。
范雎和蔡泽相继拜相不但迅速提升了客卿在秦国政坛的话语权,更加重了东方游士在秦国宗室贵族心中的分量。若不是这样,吕不韦要想攀援比附,结交秦国太子安国君和他的庶子子楚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子楚最终在吕不韦的黑金运作下登上秦王的宝座,又反过来投桃报李,拜吕不韦为秦国丞相,这标志着失去了公族和外戚的竞争后,一家独大的游士客卿对秦国政治的影响力迅速增强,甚至已有能力改写秦国的高层权力格局。
吕不韦不但和前任相国魏冉一样专权跋扈,甚至他对王权的压迫比魏冉还要更令人窒息,因为吕不韦沿着战国四公子的故辙在秦国建立起了一个规模数千人的游士集团。树大根深的他将触角伸向秦国的各个角落,就连秦王嬴政居住的咸阳宫也未能幸免。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王先谦《汉书补注》;章学诚《校雠通义》。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