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度巴拉斯代表作品黑天使(丁度巴拉斯代表作品黑天使)

时间:2022-08-17 17:38:46阅读:4705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市,女主人公利维亚是一位气质高雅美丽动人的贵夫人,丈夫卡罗是当地文化界有名的大佬。有一次利维亚和丈夫卡罗去看话剧,在剧院见到了纳粹军官赫尔…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市,女主人公利维亚是一位气质高雅美丽动人的贵夫人,丈夫卡罗是当地文化界有名的大佬。

有一次利维亚和丈夫卡罗去看话剧,在剧院见到了纳粹军官赫尔马特中尉,赫尔马特年轻英俊身材高大行事粗暴果断,深深吸引了利维亚,利维亚对他一见钟情。赫尔马特时任纳粹驻威尼斯电影公司代理人,大权在握,对女人有百分之百的杀伤力。

利维亚的丈夫卡罗比她大28岁已年近古稀,在年龄和情趣上差距较大,利维亚在精神和爱情上长期空虚寂寞得不到满足,赫尔马特的出现正好了填补她心中的空白。

无巧不成书,某一天利维亚在街上偶遇赫尔马特,她紧张的不知所措落荒而逃。赫尔马特不出所料的一路跟随,在利维亚进入家门的一刹那,冲过去抱住她吻了上去。利维亚马上沦陷,她期待这一刻太久了,她紧紧抱着赫尔马特生怕他跑了,直到浑身酸软无力瘫倒在赫尔马特的怀里,任由其摆布。心中体味着自以为是爱情的甜蜜。

随后的日子是快乐的,他们频频约会。在风雨中的沙滩上疯跑,哪管浑身湿透;在海水里上下翻滚你追我赶,玩的不亦乐乎。利维亚仿佛回到了年青时代。

为了方便约会,赫尔马特租了间小屋,在那里他们欢度甜蜜的二人时光。赫尔马特毕竟只是一名军官,财力有限,很快捉襟见肘。利维亚知情后,决定由她支付所有花销,这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利维亚的丈夫慢慢有所察觉,但他不动声色假装不知,也许他知道自己满足不了妻子,心有愧疚吧。

赫尔马特越来越不像话,他酗酒,吸毒,贩卖吗啡,赌博。利维亚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但她不阻止还每天向他提供金钱,她很喜欢赫尔马特看到钱的那种惊喜快乐的表情,那种表情使利维亚有一种被重视的成就感,使得赫尔马特更离不开她,你情我愿何乐而不为,利维亚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赫尔马特有时输光后把利维亚当成赌注,利维亚也心甘情愿毫不在意,为了赫尔马特献出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况临时当回赌本。

随着赫尔马特胃口越来越大,利维亚手头开始吃紧,她盯上了丈夫的口袋。从卡罗交给她保管的钱里拿出100万给赫尔马特,她已完全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事实上卡罗这时已经顾不上管她,因为之前和德国人合作拍了很多歌颂纳粹的新闻纪录片,为保障自己战后不被当成汉奸清算,他正忙着抓紧时间与反抗组织游击队联系,提供诸如吗啡之类药品治疗伤员等等。

两口子很有意思,卡罗负责政治上的事情,每天忙忙乎乎;利维亚负责经营爱情但与丈夫无关,每天轻轻松松,哪管外面洪水滔天。

随着时间推移形势越来越紧,威尼斯已不安全。卡罗赶紧让秘书兼司机尤戈带着利维亚去外地暂避风头。说实在的这个男人对老婆真不错,只可惜利维亚心里有了别人辜负了他。

在阿索洛的时光利维亚度日如年,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赫尔马特,看到女仆与男人在一起她嫉妒的要命,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常言道,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利维亚也不想想,赫尔马特是纳粹手握实权的军官,还是个招女人喜欢的大帅哥,现在手里又有了巨款,能闲着吗?利维亚已年近四十,女性魅力怎能比得过那些年轻女人?然而陷入情网的利维亚已想不了那么多,她只想尽快见到心上人与之缠绵。为此她与老公的司机尤戈达成协议,只要开车送她回威尼斯就满足和尤戈一夜情的要求。尤戈一直暗恋利维亚,何况利维亚还是老板的夫人,没有理由拒绝。于是他俩收拾一下很快就出发了。

经过一路舟车劳顿回到了威尼斯,利维亚立刻赶到那间温馨的小屋,然而看到的情景令她大失所望,赫尔马特正与一名年轻美女在床上运动。他发现利维亚后非常愤怒,认为利维亚吃醋回来监视他,令他感到恶心,他骂利维亚是婊子,花钱买他的人跟爱无关,他也从来没有爱过利维亚。

恶毒的语言像针一样深深地扎进利维亚的心里,利维亚的心在滴血,她呆若木鸡悲痛欲绝,她欲哭无泪死的心都有了。赫尔马特是她心中的天使,是她生命的源泉,是她快乐的期望,现在这个形象破灭了,天使变成了魔鬼,这个魔鬼在狠狠地伤害她。她要反击,她要报复,不能就这么便宜他。

尤戈紧紧抱住利维亚,快乐地说到:“欧,你是我的天使”。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突然发现美国原来是那么的“肮脏”?

如果你说美国这个国家很霸蛮,很流氓,他多半会认;但是如果你要说它卑鄙、无耻,他铁定不会承认,因为他还有着“普世价值”呢,不管多么下作的事,在他们看来,只是完成目标的手段,而非他们本意。既不是本意,那自然就不能是“肮脏”了。

(美国队长:个人英雄主义的化身)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同样符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中国古训。对于国家而言,同样如是。每个国家诞生之初的社会文化基础,基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性格以及国家的行事逻辑。日本有一个国家拟人化的系列动漫《黑塔利亚》,借用一些插科打诨的笑料,来说明世界主要几个大国的国家性格及行事风格,虽然略显肤浅,胜在简便直接,可做一家之言。

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有一个世界岛的理论,他把欧亚非三大陆当做一个整体,称作“世界岛”,在这个岛的边缘,有一些岛屿环绕,如不列颠岛、日本列岛等。在人类历史的多数时期,这片区域几乎囊括了人类文明的全部。麦金德的地缘政治学说可以归纳为三句话,“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在过去的几千年间,各式各样的帝国都在这片世界岛上征战不休,创造了文明,也积累下了仇怨。为了能够求得生存,“世界岛”上的国家都选择了保守的、专横的统治,用以搜刮积累更多的财富,参与争霸战争。老百姓不堪其扰,争相奔命。有一部分新教徒,飘洋越海,来到了美洲大陆,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为了与“世界岛”有所区别,称为“新大陆”,而把“世界岛”称为“旧世界”。

(美国建国者们是清教徒)

这些新教徒不满神权被教会把持,也不满世俗的君王横征暴敛,他们代表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被“旧世界”的政权驱离,形同于流放。这些人来到美洲大陆,因着他们对宗教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形成了一整套建国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三权分立、保护个人财产、冒险精神、个人英雄主义等等,因此他们后来建立的美国,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这些性格特点。所以,美国这个国家的行事逻辑就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其一,唯利是图;其二,普世价值。

美国从建国到现在,发展的也算是顺风顺水,竟然把“旧世界”数不清的帝国给比下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建国200多年的新国家,就成功登顶霸权巅峰的情况。不仅如此,美国就像是海绵一样,狂热地吸收这“旧世界”的经验和人才,他们所建立的帝国伟业,让他们本来就有的“普世情怀”更重了,也因此形成了美国的战略文化。

因为美国是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国家,所以美国的战略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局势。跟美国的双边关系,乃至多边关系,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对外关系。跟美国关系处理的好,在国际关系上就如鱼得水;跟美国关系处理的不好,就会被各种限制,各种杯葛。所以,我们要了解美国的战略文化,要知道美国的行事逻辑,要么规避风险,要么巧加利用。

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就是当一个国家一旦把对手视为战略博弈对象,这个国家为应对这个对手而显示出来的的思维方式与反应方式。这种战略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定的战略文化,就会不自觉地支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精英与社会大众,影响着他们所作出的重要历史性判断与选择,也可以理解为其国家性格。

美国确定战略敌人的标准,是实利主义价值与“理想主义”价值的叠加。更具体地说,只要一个国家具备了美国认定的两个条件,就会被美国视为战略上的敌对国家。这第一个条件是,美国认为自己的霸权地位与核心利益受到了对方的挑战。第二个条件是,美国人认为对方在意识形态上是所谓的“违反人权”、“专制主义”、“法西斯”、“反人类的暴君”之类的“邪恶者”。面对这样的敌人,美国就要“替天行道”,行使上帝的使命。

由于美国是新教徒建立的国家,他们有着强烈的传教士般的“道德理想主义”,尤其是在美国具备了干预世界事物的能力之后,这种“天选之国”的使命感更是让美国精英阶层有了一种神圣的光环。以往,美国民主党最多的议题,即是“自由”、“人权”、“民主”等各种传教士一样的口号,因为不接地气,没有办法给老百姓带来实际的利益,这才被特朗普一记“发福利”、“给工作”给击败了。

(特朗普更懂经济对底层百姓的意义)

概括地说,美国人在选择敌人时,会是实利主义动机与与“传教士式的理想主义”动机的叠加。只要美国人把对方国家看作是挑战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并在道德上被判定为“邪恶者”时,它就在被美国视为战略敌人。一般而言,共和党的保守派更多地是强调第一条件,民主党与左派更多地强调第二条件。一个美国不喜欢的国家,并不一定就成为它的敌人;要成为它的敌人,必须具有上述的“双条件性”。即使如此,对方还必须有足够的体量,体量太小,战略影响力不大,即使美国看不顺眼,美国也不会认真对待,例如黑山共和国,都被认为“配不上”成为美国的战略敌人。

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看看美国是如何在“既要立贞洁牌坊,又要做婊子”的心态里行为处事的,看看是不是符合“肮脏”的定义。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这就与美国的国家性格的两面性分不开。

1940年7月以前,美国虽然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当时的日本只符合美国人认为的道义上的侵略者这一条件,因为美日经济关系仍然基本良好,美国仍然每年以大量废钢铁卖给日本,并把日本所需要的海外石油的90% 源源不断地供给日本。日本从战争中掠夺的大量的财富,都被美国人赚走了。我们都知道后来美国参加了二战,给了日本很大的打击,可是在1941年之前,日本的战争机器,毋庸置疑地是美国人在维持其发动。

这种情形在1941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为了什么呢?因为日本没有钱了,日本打二战,越大越穷,把国内的硬通货都给了美国人,结果战争胜利还是遥遥无期。美国商人赚走了日本人的最后一个铜板,已经没有利润可以榨取了。美国这时才发现,“普世价值”竟然被遗忘了这么久。于是,美国朝野都在热议,要维护正义,不要侵略战争,把自身的形象转变为正义使者。

日本在此后犯了两个战略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加入了德意同盟,成为邪恶轴心的一员。第二个错误是,日本海军在1941年年中进驻了越南金兰湾,客观上对美国殖民地菲律宾构成威胁,日本的这两个举动,被美国认定是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挑战,于是把日本视为直接的敌人。一旦两种价值重叠在一起,就会进一步引发这两个动机之间的彼此强化效应,更具体地说,明明是美国利益至上而产生的敌对,被附丽上“人道主义”的理想主义的道德光环。后者掩盖了前者的自私动机,美国在打击对方时,自己看上去也成了人道主义的“卫士”与“英雄”,新教传教士般的替天行道的使命感,与美国人自我中心的利益至上主义,两相结合,从而可以在美国国内形成广泛的政治动员力与同仇敌忾的号召力。

(日本发动了珍珠港事变)

这两种价值叠加在一起,以至于连美国人自己到后来也搞不清楚,他们发动的一场战争,到底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还是出于它的“自由理想主义”的使命感?在二战之后美国发动的很多战争中,因为这样的思想混乱,在美国国内由此产生了很多反战的思想。

这样一来,不光是我们看待美国人,感觉他们特别会“双标”,一方面只顾着自己赚钱,在全世界煽风点火,是明明白白、切切实实的战争贩子;可是转过头来,他又成了一副敦敦教诲的牧师,在全世界主持正义。美国国家性格的黑白两面性,让人觉得这个国家翻脸比翻书还要快。就像他们对待利比亚的卡扎菲,前段时间还在称兄道弟,转眼间就刀兵相向。他们有很多残忍、肮脏的行为,可是在“普世价值”的洗白下,都成了英雄的赞歌,就好像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样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全然不顾被他们祸害的老百姓。

(美国大兵认为他们在执行天道)

如果觉得美国肮脏,那是因为他已经不可能从你这里还能赚到铜板,而你可能还会威胁到他,那么他会将流氓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并且还把自己包装成“英雄”,还没打到你,就能把你恶心到半死。心口不一、口蜜腹剑、撒泼无赖等等这些词,用在美国这个国家身上,并无不妥,当然,他们肯定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好莱坞还在播着“美国英雄”,他们会把这一切都当成实现“普世价值”的手段。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