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名「林清玄他把自己的名字藏在这三本的书名里告诉你写作之趣」

时间:2023-05-16 19:55:34阅读:4436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作家,作品上百部,获奖无数,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钦佩。他把自己的写作感悟整理成文字,集结成册,这就是《林泉》、《清欢》和《玄想》三本散文集。我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直到三本书都读完了,我…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作家,作品上百部,获奖无数,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令人钦佩。他把自己的写作感悟整理成文字,集结成册,这就是《林泉》、《清欢》和《玄想》三本散文集。

我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直到三本书都读完了,我才留意到,他把自己的名字藏在了三本书的书名里。

这三本书没有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让你透过优美的文字了解到他写作的心情与诀窍。

首先,为什么要写作?用林清玄的话说,“进入写作的世界,如果需要一个理由,我觉得是由于心灵的完足”。

谈到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他说,“人生是一座巨大的森林,文学则是把森林的大树浓缩为小小的盆景”,“不论森林中的崇伟巨树,或是盆景中的低微小树,我们都可以创造相同的美”。

写作离不开灵感,林清玄对此多次强调,在多篇文字中都有所述及。

灵感产生,往往在短暂的一瞬间,就像昙花一样。“灵感来的时候,正如天眼偶尔被打开,到了难遇的境界与美景”。“灵感的飞临也像雨后的彩虹,它不会停留一刻钟,如果不立刻留下它,它很快的就拂袖飞去”。

正因为灵感存在的短暂,所以他特别强调要及时捕捉。“我不喝隔夜的茶,不存隔夜的气,甚至也不写隔夜的文章。不论我在何处,我的身上总会带着纸笔,就仿佛饥饿的鸭子寻找灵感与思维的蚯蚓”。“岂只茶中香味只有一时,文学与人生也是如此。许多文章错过了,就永远失去书写的心情;许多因缘流逝了,就永不再回”。

他认为,对于一个作家,应该“对一切事物保有敏锐、觉察的心,去看见事物的意义,去听见感性的声音”。

他从另一个角度谈到了创作与人生的关系,“我们一边写作,一边过生活。与寻常生活不同的是,创作的人不断地在寻觅,在回忆与生活之间寻觅一闪一闪的灵光。那些灵光仿如埋藏于落叶中的秋锦,与昔日的钟声一起隐埋,或与昔年的萤火虫一起居住。在某一个心灵融雪之日,哗然醒来,我们便觅得此心的归处与创作的归处”。

林清玄强调了内在精神对于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性。“一个作家一定要种植壮硕的精神之树、思想之树、理想之树。因为作品只是内在精神的展现与延伸,如果自己的价值与思想不能确立,作品只是文字空洞的堆积罢了”。“如果我们种的精神之树够大,就会开满繁花,结满蜜果,写作只是瓜熟蒂落、信手拈来的事”。

林清玄的不少文字都来自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及感悟,大到星月山水,小到花草虫蝶。他认为,“艺术与生活的最终境界,应该是回到自然”,“因为自然,而使得生命有了依靠;也因为自然,创作才有了依止”,“这个世界的都会与繁华,随时在变,自然的感怀是永远不会变的”。

林清玄认为,对于一个对写作感兴趣的人来说,任何时候开始都不迟。他举了二月河和其他许多著名作家的例子,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都被央视改编为电视剧,第一部作品出版时,二月河已经四十岁了。

所以,林清玄会说,“不管现在是几月,不管今年是几岁”,“写作就是如此,没有什么秘密,把稿纸打开,写下第一个句子;或打开电脑,输入第一个字”。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写作大多只是出于简单的兴趣爱好,不会奢求自己的文字达到专业作家那样的水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写作中找到快乐,以及尝试着把文字写得更好一些。

从这一点说,读一读林清玄的这三本书,还是挺有意义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