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的剧嚣张成这样谁借你的胆

时间:2022-08-17 14:39:34阅读:2505
真的好孝。天下苦魔改久矣,这事拿出来晾晾挺好。矛头本对着资方,却不料有编剧接连破防,急着出来接子弹。我好奇,查了一下这位编剧的作品。水平在线,发挥稳定。四分徘徊,五分打转:有网友提到评分,她回怼:“可…

真的好孝。

天下苦魔改久矣,这事拿出来晾晾挺好。

矛头本对着资方,却不料有编剧接连破防,急着出来接子弹。

我好奇,查了一下这位编剧的作品。

水平在线,发挥稳定。

四分徘徊,五分打转:

有网友提到评分,她回怼:

“可是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的豆瓣评分是多少呀?我来膜拜一下?”

接着舌战群众,疯狂输出:

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她还有句更经典的:

“烂剧替公司赚钱了,对不起观众,好歹对得起甲方。”

这位编剧让我想到一位影视人物。

谁?

大明王朝1566》中的马宁远。

没看过这剧不要紧,往下读,你会发现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心态。

这类人,可称之为“精神主子”“精神甲方”。

>>>>改

《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一改,叫“改稻为桑”。

什么意思?

就是丝绸比粮食商业价值高,不种稻田改去种桑田。

第一集,嘉靖帝和群臣拍板定了这事,在浙江实行。

目的很明确——捞钱,而且是捞快钱。

但百姓的秧苗已经种上了,不愿毁了种桑田。

再说粮食紧缺,不种稻田吃啥啊。

这事本就应做长远布局,慢慢施行,可上边等不及了,下边只能强改。

强改不就是魔改?

马宁远登场了,魔改执行人之一。

马宁远这人,举人出身,家境贫寒,一路做到知府。

但,左有内阁,右有裕王,中有司礼监,再往下还有巡抚。

知府这官位太小,属于棋盘中的小卒,可他却忠心得厉害。

改稻为桑不成,便毁稻为桑。

先是断百姓的水,再是踏百姓的苗。

马宁远带士兵去踏苗,戚继光赶到阻拦,怒极问:“当兵的吃粮,你们吃的是谁的粮?”

马宁远:“当然是皇粮,这事难道还不明白?”

戚继光再问:“皇粮是哪来的?”

马宁远:“皇粮当然是皇上的。”

戚继光呵呵:“那你们断的就是皇上的水,踏的就是皇上的苗。”

看,这位编剧跟马宁远一样没闹明白:

你吃的是哪口饭,赚的是谁的钱,写出这些烂剧又是断的谁的路。

但,被戚继光呛一通,马宁远那股自我感动的劲儿反倒上来了。

好似这天下无人比他更忠心尽职,主子既然吩咐了,那:

“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他不知:

粮食是死物,但人不吃粮食会死。

皇位是活的,换个人百姓死不了。

观众亦如此,不看你的剧,还有别人的剧,咋你就敢说“不爱看不看呗,吓死我了”。

这是借了谁的胆虎成这样?

戚继光深知这点,所以走时带走兵马,并警告马宁远:“他们(百姓)说不准,就会把你扔到河里去。”

戚继光料到马宁远下场会很惨。

但没料到马宁远并不是因为被百姓扔进河里,而是为“自己人”背锅替罪而死。

>>>>愚

有“忠”字背书,马宁远底线步步走低。

先是断水踏苗,后来听了上面的话,又瞒着恩师胡宗宪与另三人谋议:

趁着端午汛期,炸毁九个县的闸口,毁堤淹田。

再由富商地主以低价换取土地,改稻田为桑田。

马宁远知道这是错的吗?

他知道。

百姓受灾,几位官员摆上庆功宴,有人招呼马宁远上座,称他是“第一功臣”。

马宁远直接变了脸:“什么功臣,天下第一号罪人罢了。”

有人宽慰他:“功罪非常人所能论之。”

意思直白:百姓懂个屁。

马宁远知罪,却不悔改。

待事迹败露,马宁远向胡宗宪请罪,言辞豪迈:

“我对你这颗心还是忠的,一切罪都有我顶着。”

向下我虽有罪,可我向上尽忠。

马宁远讲自己这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胡宗宪“啪”给了他一耳光,气他读书人书没读明白,却自作聪明。

马宁远是读书人,却是个莽夫。

只觉自己做对了,想再辩解几句,大难临头还当是英勇就义。

胡宗宪让他去后边躲着,听听他的同伙怎么说,让他就算死也别做糊涂鬼。

他在后边听,越听越心凉。

同伙将过错都推到马宁远头上,并请胡宗宪直接就地正法,定他失职之罪。

马宁远一人背了所有人的锅,只出现四集便死了。

前面说了,马宁远是小卒。

没有他,还有张宁远、王宁远、刘宁远......大局走向与他并不相干。

可他蠢就蠢在自作聪明,傻就傻在自我感动。

自以为精通人情世道,便附庸风向,一表再表忠心,还觉得众人皆醉他独醒。

跟这些人比起来,马宁远算不得恶极;可对百姓而言,却是极恶。

捍卫不住底线,难道就能捍卫得住饭碗?

临到事上,最先被弃的便是他马宁远。

同样的,这位编剧还有新剧未播,观众发现后号召抵制,这位编剧已经连忙清空微博闭了嘴。

丢卒保帅,一贯如此。

>>>>弃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世间道理不外如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谋财的掀起风浪、搅动局面。

资本不仁,以观众为韭菜。

有隐身的,就有背锅的。

所以有人说:“演员烂烂一个,编剧烂烂一窝。”

编剧滚出来挨骂!编剧滚出来挨打!

症结真出在编剧这吗?

倒不如去看,话语权在谁手上?谁在坏事上得益最大?

可这时偏偏有人跳出来标榜自己,讲一些歪理,自以为虽是金钱上的奴隶,但是是精神上的主子。

仿若主子挨了骂,就是自己挨了骂。

仿若主子挣了钱,便是自己挣了钱。

《大明王朝1566》拍的是历史,讲的是现在。

人情世故,全在其中,大可见国家事,小可见社交圈。

所以如果比对国产影视迭变,竟也对得上号。

胡宗宪一直不敢强行改稻为桑,他害怕两点:

在內,怕百姓反抗;

于外,怕外族趁入。

他说过一句:“今年不反,明年不反,后年,再后年必反。”

观众一年不烦,两年不厌恶,三年也该回过味了。

这几年,国产剧几乎不见原创剧本。

从《盗墓笔记》《斗破苍穹》《赘婿》到《有匪》《扶摇》,从男频到女频,从起点到晋江,太多太多,数不胜数,但佳作寥寥,几近全是走样四不像。

改稻为桑,无异于割肉补疮。

魔改乱编,剧情诈骗应该给观众赔偿。

反倒冒出句:“虽然烂,但挣到钱了”。

胡宗宪有句预言:“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以此兴盛,必以此消亡。

以此捞钱,必以此溃败。

马宁远之死,死在愚忠。

马宁远之愚,愚在自欺。

自欺便不以为耻,而这就是最大的羞耻。

而大厦将倾,马宁远只是开始,颤抖的人还躲在后面。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杭州知府马宁远?

听我杨角风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马宁远,用一句话来给他定性,他就是:

天下第一罪人,知不可为,偏偏就为之了!

一、

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员,甚至于他最后的赴死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大义凛然,有些微的感动。用杨金水的话来讲,对马宁远的评价是“肯干事、认上司”。

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虽说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执行,至少在马宁远看来是这样的。

国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马宁远指挥士兵骑马踏苗时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份,这期间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推行政策。也就是说,马宁远并没有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地逼大家改稻为桑,而是经历了一些过程的。

剧中他自己对着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尝试过推行,为了逼着老百姓改种桑田,甚至于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并不是为了后来的毁堤淹田,而是为了不放水,让老百姓无法种植水稻,但老百姓还是种了。

马宁远一心想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为桑在马宁远等人的推动下,不用纵马踏苗,也不用毁堤淹田,就能顺利推行,那么这份功劳里面,必然有马宁远的一份。

马宁远是举人出身,祖上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二、

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拦纵马踏苗时,马宁远并没有退缩,即使常伯熙建议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马宁远却大喝一声:

“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他能说出这句话,也代表他并不是奸诈小人,而是敢作敢当的莽夫,为什么说他是莽夫呢?

改稻为桑国策是朝廷下给浙江的,真正的负责人是胡宗宪,马宁远是他小弟,自然要首当其冲。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说动胡宗宪,派了一些兵协助马宁远推行国策,在这个基础上,马宁远却干了一件蠢事——纵马踏苗。

作为胡宗宪的忠实拥护者,政策推行了三个多月,还是这个鸟样子,马宁远不可能不知道胡宗宪对待改稻为桑的态度。后来戚继光前来调走了兵士就说明了一切,没有胡宗宪的授意,戚继光也不敢贸然调走兵士。关键是戚继光调兵时马宁远说的话,暴露出,他就是一个莽夫。

我们看看踏苗现场他的几句神语录:

当齐大柱拦着骑马士兵被抓后,马宁远反问了一句:

“桑农为什么要带着稻农闹事?”

是啊 ,不仅马宁远疑惑,我们观众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马宁远脑袋瓜一转,马上就给齐大柱扣了一个罪名: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罪名不是能随便扣的,何茂才在给齐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还得坐实罪名,能做到自圆其说。而马宁远是张口就来,要么早就预谋好了,谁阻拦就给谁扣“通倭”的帽子,要么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联想到,这些闹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蛊惑。

三、

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面对齐大柱等人的阻拦,他直接就说了自己的底线: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如果说他把这个劲头用在为民请愿上,他的魄力并不比海瑞差,至少他坚定一件事,就会一直走到底: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在马宁远的潜意识中,改稻为桑必须推行,如果不推行,国库的亏空就补不上,国库亏空补不上,严嵩他们日子就不好过,严嵩日子不好过,就会怪罪胡宗宪不给力,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改稻为桑能推行成功,最起码,对胡宗宪来讲是好事!

即使在戚继光已经调走了兵,自己已经无军队押送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要把几百名“反民”带回杭州。这也说明,他从骨子里就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合理的,相反,他认为他这样做,很合理:

“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

戚继光都告诉他了,调令让他自己去上面问,他就应该明白胡宗宪是什么态度了,结果他仍然是压着几百个怒气冲冲地百姓回杭州,这就是个莽夫!

要想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莽,看懂了他为什么答应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干出毁堤淹田这等惨绝人寰之事,也就明白了。

四、

马宁远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他也不想去思考,因为他不是为下面的百姓服务,而是为上面的上司负责。

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绕过胡宗宪直接命令马宁远去毁堤淹田,他不是不知道此举的后果,事成之后,面对众人的恭维,他自己也说了:

“什么功臣,天下第一号罪人罢了……到时候砍头抄家,各位大人照看一下我的家人就是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不是莽,这是蠢!

很多人看不懂,马宁远这个人,既蠢又笨,胡宗宪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在自己下面任杭州知府?

这件事就是有力的解释,虽然毁堤淹田这种事胡宗宪不清楚,但胡宗宪肯定清楚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的为人,他们必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盘剥百姓,包括利用马宁远。

《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看过后都说这是给胡宗宪洗白,在杨角风看来,恰恰相反。作为严党的忠实骨干,一方大员,封疆大吏,管束下属正是其责任之一,底下的人这么胡作非为,他能不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会被牵连,所以他才养了一个愚忠的马宁远,为得也是有朝一日能替自己挡一枪。

胡宗宪是马宁远的上级,严嵩(严世蕃)是胡宗宪的上级,上级的上级下达的丧心病狂的命令,马宁远是接还是不接?

尤其是杨金水这句话:

“忠上司认主子是你的长处,但是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

五、

马宁远能答应毁堤淹田,正是出于对胡宗宪的理解,至少在他看来,胡宗宪是会无条件听从严嵩(严世蕃)的。

至少在这之前,胡宗宪所作所为都是按照严嵩(严世蕃)的意思来干的,不然他不会这么做。

毕竟脏活总得有人干,与其让上司参与进来,以后扯不清,不如自己瞒着他干,但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底线的:

“关口是那么多县被大水淹了以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来台。”

马宁远还是蠢,猛得一看他的底线好像是不死人,其实,他的底线是不能让胡宗宪下不了台!

他认为沈老板会拿足够的粮食赈灾,他以为这件事不会牵扯到胡宗宪,还能让他完成改稻为桑而受表扬,甚至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以为自己帮上司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这一生,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现在我终于有个报答部堂的机会了……”

胡宗宪气得扇了他一巴掌:

“自作聪明!”

马宁远回答一句:

“我不想瞒部堂……天下事有许多本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面对胡宗宪的抓狂,马宁远显然早就想好了对策:

“堤不是毁的,是属下们去年没有修好,才酿成了这场大灾。但愿淹了田以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施行,部堂大人不再夹在里面为难……”

这也说明马宁远其实知道改稻为桑难推行,他也知道胡宗宪是在左右为难,所以,才在正常推行不利的情况下,棋走险招,希望既能完成朝廷的任务,还能不让胡宗宪为难。

后来的胡宗宪确实采取了马宁远的做法,报的是河堤失修,而不是报的天灾,更不是报的人为毁堤。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马宁远其实是一伙人,都是为了上级,不得不委屈了下面,甚至是自己。

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当属天下第一罪人——马宁远的自评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