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为什么能写出亮剑这样的好作品「狭路相逢勇者胜从没写过书的都梁为啥一气呵成写出亮剑」

时间:2023-05-16 00:40:57阅读:203
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利剑!这就是“亮剑精神”!一部《亮剑》,让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的业余作者都梁一举成名,并红遍了大江南北。(鲜见的都梁照片)《亮剑》以…

狭路相逢勇者胜,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也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利剑!

这就是“亮剑精神”!

一部《亮剑》,让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的业余作者都梁一举成名,并红遍了大江南北。

(鲜见的都梁照片)

《亮剑》以主人公李云龙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从一个军人的经历,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期间的历史画卷。

从1999年底小说《亮剑》问世,便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尤其是近年来,学界、商界、实业界、政界、军界及社会各层面都有很热烈的反响。

到2006年10月,小说印刷23次,印数达40余万册。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重播,已经超过4000次。许多观众甚至连看过几遍,喜欢不已。

2019年9月《亮剑》荣耀入选“新中国七十年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作者都梁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他们具有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也毅然“亮剑”。

作品以其特殊的魅力,让人们发自内心礼赞英雄李云龙,赞赏《亮剑》所展示的我们国家、民族、军人可歌可泣、发人深省的“亮剑精神”。

用小说主人公李云龙的话描述,就是:“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

这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亮剑精神,其根源来自于“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大忠大义。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个人生死荣辱是微不足道的。

有评论说,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塑造英雄,以人道主义的情怀表现战争。不仅写出了战争中双方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人的生命的宝贵、人的尊严的神圣以及战争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破坏和毁灭,表现了一种进步的现代意义的战争观,令人耳目一新。

都梁,原名梁战,1954年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少年参军,曾在坦克部队服役。复员回到北京,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后来“下海”经商,搞起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现在他虽为自由撰稿人,但无疑已是知名作家。

都梁创作小说《亮剑》,纯粹属于偶然。

他成名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爆料:当年写《亮剑》,起因竟是打赌。

十多年前,已经下海经商的都梁,一次和几位朋友吃饭聊天。

席间,聊到时下的一些文学和影视剧作品,傲慢的都梁把这些作品挨个挤兑一遍,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

有朋友刺激都梁:“你说人家这不好那不好的,有本事你写出来一个,你要是真能写出来,我把我那辆宝马车送给你。”

从来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的都梁,有着多年当兵的经历,不服输的劲头十足。他如同受到了挑战,“写就写,有什么了不起的!”。

八个月后,都梁竟然把50万字的小说真的写出来了。

都梁回忆,创作这本书的经历真是很奇特。如果说创作的周期长,是他在内心酝酿了很多年,许多人物早已烂熟于胸;

如果说创作周期短,他只用了八个月写作,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因为白天要去做生意,只好晚上写,甚至在老人的病床前写。

他认为,能写出这部书,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说偶然,创作的直接动因是因为与朋友打赌。于是写起了小说,并且是一气呵成;

说必然,他对我党我军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有过很认真的学习研究,对苏联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历史也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对文学作品的痴迷则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的。

谈及《亮剑》之前的写作经验,都梁说:“好多人都不相信,写《亮剑》之前,我连个豆腐块的千字文都没写过,以前的生活也跟文学完全无关。所谓天赋,就是你试了才知道有没有、适不适合干这行。不发掘,人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是什么。”

据都梁介绍,《亮剑》中的李云龙原型,源于有着“王疯子”之誉的解放军著名战将王近山将军。

王近山生于1915年,1930年参加红军。红军时期,从排长逐级当到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第129师772团副团长、769团团长、385旅副政委、386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关中警备区司令部副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纵队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曾任解放军川东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等重要职务。1955年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

(电视剧亮剑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在担任八路军129师772团副团长时,王近山曾负伤住院,同时住院的还有八路军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

小说中李云龙在医院所结识的田雨,其生活原型即该医院的女护士韩岫岩。王近山喜欢韩岫岩,在战友陈锡联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

当年,都梁把他完成的小说暂名《末路英雄》的初稿,送到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面前。编辑问他:“你是经商的?那你出点钱,我们给你出了。”

都梁听了,有些愠怒说:“扯谈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

后来,他经朋友推荐,把书稿辗转送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董保存那里。

董保存慧眼识珠,经过指点都梁几次修改,终于在1999年底出版,小说的名字正式定为《亮剑》。

董保存回忆说,都梁的小说写成以后,他先送一家出版社。人家听说他“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才给出书。他又找了一家出版社,结果一放了几个月如泥牛入海。最后才找到了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董保存记得:1999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是有一个退伍军人,写了部小说(暂名《末路英雄》)。

两天以后,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出版社。他没有太多的话。我问他:“你过去发表过什么作品吗?”他说没有。再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也说没有。

问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下海”了,搞石油设计。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一大摞厚厚的书稿,心想,真看不出这是个商人,怎么看怎么像个穿便服的军人。

书稿经过三次修改,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付印。

设计封面时,按照惯例,书勒口上要印一个作者近照和小传,董保存请都梁准备一下。都梁却说:“不要了吧,我不想露面。”

因此,出版的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甚至连序、跋、后记之类的点缀也没有。

  可能一般人都想不到,《亮剑》这部著名作品,竟是当时45岁的都梁与朋友以一辆宝马车为赌注,埋头八个月业余纯手工创作,诞生于一个搞石油生意的商人笔下。

都梁回忆:“当时打赌朋友跟我约法三章:必须在国家的一级出版社出版;必须通过正常的投稿渠道,不能托人;不能自己花钱出书。开始我没当回事,结果一个月后朋友给我打电话,我心想坏了:因为赢了,那辆宝马车归我;输了,我的房子就要归人家了,到时我总不能睡大街上吧?没办法,只好每天忙完公司的事,晚上坐下来写小说。”

“写出来了还挺得意,呦,我还能写小说了。不过,最后也没好意思要朋友的宝马车,但是让他请我吃饭、以后得叫我老师···。”

都梁虽然不是专业作家,但他对中国革命史、军事史和军事装备知识都有广博的积累。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董保存说:

“以我对都梁的了解,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他对第一代从农民成长为战将的人比较感兴趣,他当过兵,他跟军人子弟混得很熟。他的另一部作品《血色浪漫》,大都取自于这里。他不是职业作家,···但是没有很多作家那种匠气,人物写得非常鲜活,细节的使用非常密。这部小说,是这么多年正面写中国军人和战场作品中不多见的一部。”

《亮剑》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举行研讨会。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部期望已久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力作,一部不落俗套的小说,一部阳刚气十足的英雄小说,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写给男人看的。

小说既有古典小说的传奇色彩,又吸收了现代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

在这部小说中,英雄与历史的关系是全新的,英雄不是在顺应历史中消失自我,而是在审视历史中时刻把握着自我。

小说没有回避矛盾,不粉饰,不盲从,内涵十分丰厚。

可以说,《亮剑》在英雄性格与凝重历史的统一方面,达到了一种匠心独运的新高度。

2005年,都梁凭借《亮剑》获得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2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奖。

2009年,他再次出任抗战剧《狼烟北平》编剧。2011年,由他编剧的战争剧《新亮剑》首播。2012年,出版当代小说《大崩溃》。

都梁说,1999年写作之前,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将来靠写作去生活。

确实,现在都梁仍然是个业余作家,他并没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写作上。自己原先干的和文学毫不相干的事还在干,他的公司决策性的事还得靠他拍板。

“写作还是业余的,只不过占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也就活得有点儿比别人累。”都梁如是说。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