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电影「抗战前后的电影制片情况昆仑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那时拍的」

时间:2023-04-10 17:26:49阅读:2028
中国真正有电影是从二十年代开始,到抗战前夕,也不过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历史。抗战前的电影全部是民营的,以上海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我进入电影界时,仅上海一地就有大大小小四十几家电影制片公司,有的只是有个招…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生活
  • 白杨 陶金 舒绣文 上官云珠 吴茵

中国真正有电影是从二十年代开始,到抗战前夕,也不过只有短短二十年的历史。抗战前的电影全部是民营的,以上海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我进入电影界时,仅上海一地就有大大小小四十几家电影制片公司,有的只是有个招牌,有的也许只拍过一、二部极为简陋的电影就倒闭了。

电影起初也是被当作一项生意来做的,新奇、冒险,可以赚大钱,所以大小影片公司纷纷出现,通过竞争、淘汰,逐渐只有几家大的影片公司能立足下来,生存下去。而且人们也在办电影的过程中认识到电影的价值,它不但给人们以观感上的享受,而且通过电影也可以达到教育民众、宣传民众、动员民众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有的电影厂毁于炮火,如“明星”在枫林桥的厂址被毁,有的虽然厂址无恙,但很多影剧界知名人士已转赴香港或内地,或息影,或组织救亡演剧队奔赴抗日前线或到后方进行宣传抗日,唤起民众抗日救国。即使留下的影剧界人士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爱国热忱。

到抗战时期的重庆,主要是由政府支持“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制片厂”两家。抗战时以拍摄纪录片及反映民众抗日为主题的影片,如《塞上风云》、《日本间谍》等。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影制片厂迁回上海,并成立了三个分厂,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间拍摄了近四十部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外,还有描写小市民的《幸福狂想曲》,描写青年知识分子失业问题的《街头巷尾》,描写农村的《青山翠谷》。

除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制片厂”,抗战后的上海又新成立了一个电影机构“上海实验电影工场”,不过“实验工场”一共只拍摄了三部影片,就是《铁骨冰心》、《浮生六记》和《大地回春》,后者还是和益华公司合作拍摄的。

在民营的电影公司中,大大小小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规模较大,设备较齐全的则推“昆仑”、“国泰”、“大同”和“文华”等公司。昆仑影业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文华影业公司的《假凤虚凰》都是有影响的电影,尤其后者,在当时引起很大的的轰动,可想电影这一表现形式之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如佐临,他原在英国学习戏剧,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剧专任教,1940年起参加戏剧活动,在上海组织剧团演话剧,《假凤虚凰》(李丽华饰女主角范如华,石挥饰男主角理发师杨小毛)是佐临执导的第一部喜剧片。整个故事有喜剧色彩,破产的寡妇冒充华侨富翁小姐征婚,投机失败的商人委托长得表人才的理发师顶着总经理的身份去应征,双方都希望利用对方的“财富”来解决自已的窘境,结果在结婚的那天早上,彼此暴露了真实身份,在互相谩骂后,几经曲折,终于觉悟到这种互相欺骗的生活的痛苦,结成美满夫妻,范如华也撕下了冒充淑女的假面具,参加理发店工作。整个剧本富于喜剧色彩,情节结构巧妙,人物形象生动,对话风趣,而佐临的导演又处理得干净利落,生动流畅,颇具特色。

至于演员方面,如李丽华、白杨陶金舒绣文 、王丹凤、周璇、魏鹤龄、石挥、刘琼、蓝马等,都是当时著名的演员。

如果说是以胡蝶从影的时期,张织云、阮玲玉、夏佩珍、徐来等算第一代的话,抗战前后涌现出的这一代演员,和他们默片时期广东籍演员比较多这点比较,就是演员的籍贯方面比较广阔了,有更多上海籍或北方籍贯的演员,这是因为到有声片时代,会说国语已成为电影演员的基本条件。同时,这代的演员很多都受过比较专业的训练,在素质上提高了不少。

初期的电影,尤其是默片时代,没有电影剧本,剧本就只是导演的腹稿,他给你讲个大概,就靠演员以自己的演技去表达了。发展到三十年代,就有了完整的分场剧本,演员可以先读剧本,揣摩人物性格,当导演的也更可发挥专长,把电影拍摄得更好。时代的车轮也就这样沿着时间的轨迹前进。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