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礼从电影孔⼦了解古代礼仪之拜师礼

时间:2023-03-12 06:10:55阅读:2112
最近,又重温了胡玫导演的作品,比如她在2005年拍摄的《汉武大帝》、2010年执导的《孔子》电影,几部历史剧题材的大制作,都让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导演胡玫坦言,“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历史题…

最近,又重温了胡玫导演的作品,比如她在2005年拍摄的《汉武大帝》、2010年执导的《孔子》电影,几部历史剧题材的大制作,都让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导演胡玫坦言,“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对于历史题材的拍摄,也许不需要苦苦等待灵感,因为影片潜在的构想全在你身边。但是,想把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拍好,需要的是自我渊博的文化沉淀和对历史人物的深刻认知。

提到孔子、孟子,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灵魂人物,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电影《孔子》主要讲,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里,但他坚持自己的思想,开班教学,创立了私学,改写了只有贵族才能上学的历史。途中因弟子子路救了季府准备殉葬的小奴“期斯弓”而发生的故事,导致孔子受连累被逐出鲁国。孔子在诸侯各国游说讲学,推崇仁政思想,企图改变各国战争纷争的局面,改变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后来他在外漂泊十四年后,又被鲁君召回国,在此期间创作出《春秋》等著作。

而我在电影《孔子》中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对于仁义之道的理解,我更倾向于是信念上的坚守,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所以在“求仁得仁,又何怨”的基础上,我会加上一句:虽未能至,心向往之。只是内求的信念,是反求诸己,而非外求他人。

这些年,作为从事影视剧作品的幕后工作者,如何将传统文化坚守、继承以及贯穿好,是我一直所思考的,这种思考也伴随着日后一部又一部影视剧作品的呈现,变得更加丰润多姿。

比如,在重温、解读电影《孔子》以及其他历史题材剧的作品时,我更多的思考是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以及礼仪制度的规定程序是哪些,这些古代礼仪在现代影视剧作品中是如何进行穿插的。举个例子,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拜师礼” ,其实在古代⼀般拜师礼仪分成四个程序:

第⼀,拜祖师、拜⾏业保护神。表示对本⾏业敬重,表示从业的虔诚,同时也是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学业有成;

第⼆,⾏拜师礼。⼀般是师⽗、师母坐上座,学徒⾏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

第三,师⽗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

第四,送拜师礼,请师傅喝酒。

这庄严的拜师⽂化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春秋时期,孔子最先有此意识地说“自⾏束脩以上者,吾未尝⽆诲焉”,意思为弟⼦拿着⾁作为见面礼来拜见师⽗,自⼰也⼀定会传授知识的,后来便逐渐演变为“六礼束脩”,分别为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莲⼦⼼苦,寓意苦⼼教育)、红⾖(寓意红运⾼照)、红枣(寓意早早⾼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瘦⾁条(以表达弟⼦⼼意)来作为⾏拜师礼时弟⼦赠与师⽗的六种礼物。老师收下后会赠与学⽣《论语》等书籍,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到汉代的时候⼀般是由国家分配,拜师礼⼀般会在私下进⾏,直⾄中国历史上第⼀部体例政书《通典》出现,在《开元礼类籑·皇太⼦束修条》里详细记录了皇太⼦拜师的过程与礼仪。

这礼虽以皇太⼦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到州县学⽣⼀体适用的。又称为束修

礼。若说礼仪内容有什么差异,那⼤概就是:皇太⼦、国⼦监⽣、四门学学⽣、律学算学书学学⽣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修(⾁⼲)五脡;州县学⽣仅须奉帛⼀匹,酒与修则相同。

具体的礼节是皇太⼦拜博⼠为师,很繁复。若简单说,⼤概是这样的:皇太⼦服青衿,也就是学⽣服,⾄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门⽽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答。太⼦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前。皇太⼦拜。博⼠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拜讫,相者引皇太⼦出。礼成。

说了这么多关于“拜师礼”的古代礼仪文化,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想借助影视剧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官去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贤几千年经验、智慧,其核心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历史题材和传统礼仪拍成优秀的作品,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多少人会去恪守道德教育以及信念的执着。正如,电影《孔子》中的台词: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