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精神「直接电影的精神不会消亡」

时间:2023-02-03 20:52:00阅读:1887
作者 | 郑雅钰,a cinephile,南加州大学纪录片大师、“直接电影”运动旗手彭尼贝克 (D.A. Pennebaker) 于近日去世,享年94岁。在音乐、政治纪录片领域颇有建树的彭尼贝克,于2013年获得奥斯卡荣誉奖,是史上第一…

作者 | 郑雅钰,a cinephile,南加州大学

纪录片大师、“直接电影”运动旗手彭尼贝克 (D.A. Pennebaker) 于近日去世,享年94岁。在音乐、政治纪录片领域颇有建树的彭尼贝克,于2013年获得奥斯卡荣誉奖,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纪录片导演。

1925年,彭尼贝克出生在位于芝加哥北部的繁华小城埃文斯顿 (Evanston),其父是一名商业摄影师。

他最早从事的行业与纪录片毫无干系。在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上了一年学后,彭尼贝克来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业,在那里获得了机械工程本科学位。毕业后,彭尼贝克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工程师,开了家以发明出第一套计算机化航空预定系统而闻名的公司。

二战时期,彭尼贝克以工程师的身份服役于海军航空兵部门。战争结束的几年后,彭尼贝克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变。对电影日渐着迷的彭尼贝克扛起相机,花三天时间拍摄了一部名为《黎明印象》(Daybreak Express) 的纪录短片。

彭尼贝克坐在始发于纽约的列车上,记录沿途的都市风光,快进式剪辑、平视仰视交错、复古色调、“乱入”的鱼眼镜头,众多拍摄元素糅杂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加上 Duke Ellington节奏感极强的爵士乐,给人一种参与纽约狂欢趴的感觉。从风格上说,《黎明印象》更像是城市交响曲电影与直接电影的混合体。

实际上,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彭尼贝克当时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听着 Ellington 的歌曲一边拍下自觉恰当的画面。因不懂剪辑,拍完后只能把素材锁入柜中,直到多年后学习了剪辑,才把它拿出来剪成成片。

《黎明印象》

在日后的采访中,回忆起最早的创作经历,彭尼贝克说道,“我很感谢 Ellington及所有音乐人。他们教会了我艺术。电影的真正本质是音乐性,因为它使用时间作为其能量的基础。它需要从这到那,图片和绘画则一直停留在那。你把一些事放到电影里,不到最后无法被完全理解。这是沿袭自小说和十四行诗的概念——需要到最后,才知道你是否喜欢,才知道它是关于什么的。对剧照来说,总有同样的瞬间,固定的、欺骗性的,但无生命力。一个单音。对电影来说,时刻不会停止——它疾驰而过,你必须以对待音乐和对待真实生活的方式来对待它。”

从一开始,彭尼贝克便展现出了对节奏的敏感和对音乐的热爱,而在他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为鲍勃·迪伦拍摄的《别回头》(Dont Look Back,彭尼贝克刻意不用撇号)——正是一部音乐题材纪录片。然而,他不但因擅长拍摄某个题材为人所知,而且在挑战人们对纪录片创作的理解、为纪录片开辟出新路的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别回头》(Dont Look Back) CC 封面

这得从风靡六十年代的“直接电影” (Direct Cinema) 运动说起。彭尼贝克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六十年代反主流文化最杰出的纪录者之一。

六十年代初,彭尼贝克、理查德·利科克 (Richard Leacock) 和前《生活》(Life) 杂志摄影记者罗伯特·德鲁 (Robert Drew) 组成了德鲁小组 (Drew Associates) ,在声音和画面无法同时录制的年代,尝试控制声画同步,并提出“直接电影”的拍摄主张。“直接电影”学派以捕捉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努力目标,核心理念是“通过观察发现真实”,“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需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德鲁小组

虽然不干预被拍摄者是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摄影机架在那里就是一种干预,就会被拍摄者一种正在被拍摄的感觉,加上免不了的后期剪辑也是一种以剪辑师意志为转移的干预。然而,“直接电影”的践行者会用各种方法尽量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持严格客观的立场),使被拍摄的对象以自然状态呈现在银幕前。

在技术的支持下,这种激进的纪录片拍摄方式得以实现,也恰好满足了当时民众的文化需求,因而获得不少支持。六十年代初,民权运动虽还处在蛰伏阶段,但社会上反对权威的声音早已此起彼伏。

这种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社会的纪录片受到不少人的青睐,民众们渴望看到未被粉饰的真实影像,看到呈现社会真实面貌、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真实活动与言论的视觉记录。

“直接电影”旗手们与政界的关系也十分密切——1960年,德鲁小组为时代生活电视台 (Time-Life Broadcast) 拍摄了三部电影,其中就包括记录威斯康辛州总统初选过程的《初选》(Primary)。

《初选》

1963年,德鲁小组解散。不久后,彭尼贝克与利科克组建了新的电影公司。恰巧,彭尼贝克拍摄的爵士乐歌手 Dave Lambert 的片段在欧洲广为传播,Bob Dylan 的经纪人 Albert Grossman 找到了彭尼贝克,希望他能记录下迪伦 1965年英国巡演的经过。

彭尼贝克与鲍勃·迪伦

在某次采访中,彭尼贝克提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他将电影放给迪伦看的时候,迪伦面无表情地要求他在接下来几日内再放一次,到时他会带上笔和纸,写下有待修改的地方。彭尼贝克听完十分紧张。第二次放映时,迪伦真的带了纸笔,但看完后他什么也没写。迪伦还一本正经地把白纸摊开拿给彭尼贝克看,迪伦说:“这就是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别回头》依旧沿袭了直接电影的路数,可以说是对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而影片中的不少创意镜头其实是迪伦的奇思妙想,例如第一个镜头,迪伦洗牌式地举着印刷提示卡,卡上写的是《地下思乡蓝调》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的歌词。追求旁观者视角的彭尼贝克遇上渴望拥有的影像作者权的迪伦,两人的合作显得水到渠成。

《别回头》第一个镜头

拍摄制作《别回头》大大提高了彭尼贝克知名度,也给他日后的纪录片创作铺平了道路。除《别回头》外,彭尼贝克还制作了不少有名的音乐纪录片,比如记录了爱之夏 (Summer of Love) 的《蒙特利流行音乐节》(Monterey Pop)。

《蒙特利流行音乐节》剧照

七十年代中期,彭尼贝克结识了他的第三任妻子 Chris Hegedus,此后四十多年,两人合作了不少作品,而彭尼贝克和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大儿子 Frazer 则开始担任他们的制片人。

两人的初次合作是一部名为《能源战》(The Energy War) 的政治“肥皂剧”,该片的拍摄制作耗时两年,内容是美国国会内部关于总统吉米·卡特天然气法案激烈的立法斗争。1980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称该片为“史上最好的政治电影之一”。

彭尼贝克与 Hegedus

《能源战》剧照

在两人合作的作品中,较受关注的还有揭秘比尔·克林顿竞选团队内部运作的《战略室》(The War Room),该片还入围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2013年,在领取奥斯卡荣誉奖时,彭尼贝克郑重感谢了他的妻子:“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今生挚爱,Chris……她和我一起制作了很多电影。当我们拍电影时,在拍摄时,我们是好朋友,因为面临的只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所以是合作伙伴……当你在剪辑时,一切(困难)都开始了……一周内你可以离四次婚。但你知道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即使从实际角度出发,每一个剪辑上的决定都让都对方感到近乎窒息的压力,但在这个世界上,她始终是我最愿意合作的人。”

201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

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影生涯中,彭尼贝克一以贯之的便是真实电影的方法。那种将现实生活的粗粝感忠实地记录下来、让银幕前的观众看到真实生活的自然状态的愿景。

在谈到他的纪录片拍摄时,彭尼贝克说,“我希望能成为像剧作家易卜生那样的人。那是我的秘密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我能变成易卜生。任何时刻都有事情发生。你无需刻意去制造或撰写。我做的,是使之成功,而非提出教育性的建议。”

虽然彭尼贝克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和“直接电影”的精神不会消亡,而是会时刻提醒电影人,尤其是纪录片创作者,忠于真实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纪录片人的使命。纪录片流派众多,但彭尼贝克和直接电影在纪录片史上的地位和它们时代意义,将永在。

电影是精神「直接电影的精神不会消亡」

电影院终将消亡?影视业如何开启复苏之路?

这几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电影院的相关产业可以说是一落千丈,而影视行业也进入了寒冬,对于很多影迷朋友,甚至相关的制片人,导演其实也都是一筹莫展,而要开启影视业的复苏之路绝非那么容易,但是也能够一步一步的慢慢让影视业复苏。首先第一步是推动优质电影进入电影院,现在很多电影担心票房会受到影响,所以都选择了延期上映,导致电影院本身的生意更加的不景气,没有好的影片,根本就不会有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所以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对现在电影进行一个奖惩制度,推动电影院经济发展。只有好的电影能够陆续上映,那么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去买票看电影。如果没有电影,观众就是想要看电影也无从选择,那么谈何复苏呢?第二个方法就是扩大影视题材的内容,其实现在很多商业化基本上都是思维定式的,不是喜剧片,就是一些正能量的影片完全让观众提不起兴致,这几年陆陆续续上映的几乎都是这种类型和题材的,所以很多观众早就审美疲劳了,要是想让观众更加愿意走进电影院,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影视业的电影题材能够更加丰富,同时增添更多有活力的内容,比如说悬疑题材。还有一些文艺片的题材都可以多拍摄一些,也让观众们在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只剩下喜剧片。影视业的复苏之路绝非那么容易,而且也是当下很多人一直期盼的。所以这更需要全行业的人共同努力,大家可以多进入电影院去看电影,而有关的电影从业者也应该更加全力的带动大家,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电影,这才能够让影视业的发展更加好,并且能够渐渐的走出寒冬,迎来暖春。

电影是精神「直接电影的精神不会消亡」

疫情之下,经济下行,电影院未来会消失吗?

虽然现在的整个疫情的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在未来的话,电影院肯定是不会消失的,而且会持续的时间非常的长。虽然大家现在手上有了手机电脑这种非常嗯方便的一些模式,但是真正去到电影医院去看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看电影的话,有的时候他并不是为了去消费那个电影票,更多的是去在乎那种一一种体验性的东西。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的话,其实到电影院里面第1周围人的一个感受,同时的话,电影院的那种气氛会让人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感受上非常的好。

而且在现在的这个整个疫情的情况下,虽然很多城市有复发性的这种疫情。那很多的一些大型的公共场所不仅仅是电影院,像KTV,一些酒吧娱乐场所之类的,都出现了暂时性的这种暂停营业。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它的一个长久发展,因为疫情的话像一些复发,它只是一个暂时性的过程,它并不是长久性的。虽然说疫情确实是从2020年到现在已经将近有三年的时间了,但是只要控制的好防疫的好,那么并不会过分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一个出行生活。因为疫情的话其实他只不过是通过这种传播的速度,然后再有一些地区,如果说没有发生过疫情啊之类的,像这种大型的娱乐场所,还是所有的都会进行正常的一个开放的。

而且我觉得电影院这个东西其实就跟大超市完全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虽然大家现在买东西方便了。可以就是在平台上购买或者是可以用这个美团送过来,但有的时候大家还是乐意就出去走一走,亲自到超市里超市里面去选购一些东西。看一看对比一下,那种去走一走看一看的那种心情,完全不是能够通过这种直接手机下单而能够有所体现的。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