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客的正确读音「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现在读shuō这些字词的读音都改了你能读对几个」

时间:2022-08-13 09:51:15阅读:283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类似的还有不少,如下: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

“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

这几天,网友针对拼音的发帖引发热议,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大家纷纷表示有些“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被大家发现修改了读音的字——

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záo)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 1987 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骑”字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 qí ,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 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 qí,jì 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 qí 一个读音。(旧读“j씓jí”,2005 年起,统一废“j씓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 11 版)

没办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坚持旧的,否则就是错的。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确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读 xiá,现在统读 xié。

“说”字有四种读音。

一是读“shuō”,主要的意思有:

1. 解释,解说;2. 告诉,讲话;3. 言论、主张(作名词,如“学说”“歪理邪说”)等等。

二是读“shuì”,意思是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比如“游说”。

三是读“yuè”,作“悦”的通假字。

四是读“tuō”,作“脱”的通假字。第三和第四种读音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十分少见。

谁,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

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反向影响,定音从俗,故字典中两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为主。

“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箪食壶浆,《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橙,统读 chéng,取消 chén(橙子);

从,统读 cóng,取消 cōng(从容);

脊,统读 jǐ,取消 jí(脊梁);

迹,统读 jì,取消 jī(事迹);

绩,统读 jì,取消 jī(成绩);

框,统读 kuàng,取消 kuāng(门框);

拎,统读 līn,取消 līng(拎东西);

澎,统读 péng,取消 pēng(澎湃);

绕,统读 rào,取消 ráo(回绕);

往,统读 wǎng,取消 wàng(往前走);

寻,统读 xún,取消 xín(寻思);

荫,统读 yìn,取消 yīn;

咱,统读 zán,取消 zá(咱们);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 zuō,其他场合都读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 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看完这些,觉得以前语文老师正过的音都是泪啊!以前扣过的分都白扣了啊!

为何字词的读音会不断变化呢?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王理嘉说,因为中国所有的字音都是表意的,每一个字音表达一种意思。

也有专家对于一些汉字的统读发音提出了异议,比如“下载”一词,念四声zài,表达的是“搬运”的意思,现在被改为三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义。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

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也有人认为,按约定俗成改动,我们学习汉字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

来看看这部分网友们的意见:

网友 1:这是文化底线的退让。做的人多了就把错事做对了?法不责众,那是不是下一步中国式过马路即将受法律保护?

网友 2:为什么要迁就一些读书都不用心的人?保留传统正确的读音怎么了 ?

网友3:当年好容易被语文老师纠正过的读音,如今全成为“错误”的了?

网友 4:都按约定俗成了,我们学习汉字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

网友 5:字典里应该注明古音,让我们读古诗时更方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按照古音读,才能更明白平仄关系,更明白古诗词的韵律。

当然也有人认为说话最重要的是能说明白就行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呢?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为什么会被小人物蒯通坑成骨头汤?

题主此问,未免高估了郦食其。反复口舌之人,为名利而固常置道义于不顾,如此,又怎能称之为顶级说客?更何况,单就《史记》而言,郦食其充其量也不过是个自高其行,邀名求利之徒。

可叹现在之人徒见其因蒯通之策而葬身油锅,并为之哀叹连连;却不见其欲攘韩信伐齐之功趁火打劫,并因此而间接的害死韩信的莫大罪责。这着实是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意思。

一:以卖友求荣为进身之阶

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郦食其的出场是相当牛逼的,因为在他眼中无论是首义亡秦的陈胜还是再造楚国的项梁,都不过是喜欢斤斤计较、讲究繁文缛礼;刚愎自用,不能大度容人的无耻小人而已。而未免才高出世的自己被这等无耻之人所正着,他更是深居简出的隐藏起来。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

话说这样言辞与作为本来也没什么,毕竟“身怀利器,待价而沽”本就是人之常情,但在此之后,郦食其所赖以攫取功名利禄手段和方式却着实令人不齿。

公元前207年,当数战不利的刘邦率着疲敝之师到达高阳,不得不在此略做修整,以图后举的时侯,早已伺机而动的郦食其随即找到此时正在刘邦军中服役的骑士,希望他做自己的推荐人,并在见到刘邦后,又马上献上自己筹划已久的“良策”。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且不说郦食其的计谋如何精妙,手段与眼光如何精准而毒辣。单就他轻飘飘的一句“如果不愿意主动投降,那你就率兵攻打,而我则趁势给你做内应。”的话,就轻易的将向来与之关系友好的陈留县令无情出卖的情况而言,郦食其为人之贪鄙无耻可见一斑矣。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说这次出卖是因为他“沉郁良久,思奋急切”而造成的话,那么姑且也算是“情有可原”了。但事实是,以“出卖朋友和坑害队友来换取名利”似乎本就是郦食一贯的作风和原则。

二:半路杀出个郦食其,试图劫夺韩信的伐齐之功

公元前203年,得益于韩信所率领的汉军顺利开辟第二战场的缘故,一度困守荥阳而束手无策的刘邦军团因此而压力顿减。当此之际,向以唇舌自傲的郦食其先后为刘邦出了两个计策,但不幸的是,这次的如黄巧舌不仅没能为他带来更加显赫的荣华,反而还因此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计策一:就在刘邦坐困愁城而计无所出之际,广野君郦食其遂以“大封六国之后,众建诸侯以弱楚”之计来游说刘邦,只可惜,就在刘邦倾心听纳准备付诸实践的时候,郦食其深为自得的计策就被刚刚自外回来的张良以“众建诸侯则无以封诸将,人心行且散矣。”的理由全盘否定了。

话说郦食其此策,乍看之下确实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无论是陈胜的失败,还是项梁的悲剧,无一不是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诸侯混战无所统属的“援手”是不足以凭恃的。就此而言,郦食其的计策着实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他不仅重创了始终追随刘邦的渴望裂地分茅的一众文臣武将的内心。而且还在无形之中为刘邦树立了大量的对手。所以,在听后张良一番深入浅出的剖析之后,心思机狡的刘邦都忍不住骂娘了。而郦食其亦因为这一:“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计策而大失刘邦的欢心。

计策二:为了挽回自己在刘邦心中的形象,一计不成的郦食其随即以“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间将二十万之众,军于历城,诸田宗强,负海阻河济,南近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的理由主动要求出使齐国,进而说服齐国主动投降,成为汉室在东方的藩屏。

话说,就当时天下形势而言,郦食其此策难免有“狐假虎威”的嫌疑。因为他所说的“唯齐未下”的理由实在太过牵强。毕竟,此际距离韩信攻占燕国和赵国才不过旬月而已。毕竟,不论再能征善战的军队都是需要修整的,更何况在郦食其前往齐国的时候,韩信也已经与谋士李左车商议好了攻伐齐国的战略,并在郦食其进入齐国之前完成了对齐国的战略部署,只待一声令下就可以夺旗斩将,建功立业了。

作为一个老练的谋士,这些事情大抵都是不言而自明的,但郦食其却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外依韩信威仪赫赫的军势,内借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将“已是困兽”的齐王田广说降。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能够在乱世之中强势崛起的枭雄,哪个还没有写“见风使舵”的手段。所以说,齐王的降服实在很难说是因为郦食其的口才,而不是因为韩信的军威!再说,野战在外的汉军上下,谁不是提着脑袋博功名,如今唾手可得的果子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自己人给摘了,试问汉军上下又岂能无动于衷?所以说,蒯通的“谗言”不过是当时军心的一种体现罢了,如此,蒯通又怎能被称为“小人”呢?

再说,刘邦之反楚,本就是为了争夺天下,他要的是踏踏实实的臣子,而不是实力强悍的盟友,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刘邦是打从心里希望韩信能够打下齐国,而不是“说”下齐国。就此而言,郦食其的出使,很大程度上是刘邦不再希望郦食其留在军中的一种体现。

而韩信“不告而伐齐”进而逼死郦食其的举动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刘邦对韩信的“自专”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自此尔后,他对韩信的任何举动都显得异常敏感。换言之,在无意之间,死了的郦食其也狠狠的坑了韩信一把。

四:固小人耳,死何足惜?

要说郦食其终究是挟命而往的使者,但在他不明不白的被烹杀之后,无论是直接促成郦食其之死的韩信,还是坐镇后方的刘邦,甚至于汉军上下,竟然都选择性的忽视了郦食其的死亡。而在建国之后,刘邦为了招降此时正避居海岛之上的齐王田横,甚至还专门找来郦食其的弟弟郦商,要求他务必“不计前嫌”,不要追究田广烹杀郦食其的责任。换言之,刘邦的这番举动无疑表明他并没有为郦食其复仇的意思。

当然,有人会以刘邦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的事情说事,以此证明刘邦是没有忘记郦食其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封郦疥为高粱侯实在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后,此时距离郦食其之死业已八年有余。果然是因为郦食其的关系的话,当然是不会拖到现在才来。换言之,此时封侯无非是因为郦疥本人军功在身,但却尚未达到封侯的地步。而之所以封侯,一则皆郦食其之事以示自己不忘旧日功勋,再则,大乱之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天下英豪。这与先封雍齿以安群臣之心是一样的道理。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