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经典影评,优秀的入殓师电影

时间:2023-01-01 18:30:54阅读:2342
序2009年2月23日,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了帷幕,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日本在54年的等待后,再次获此殊荣,上次获奖还是黑泽明那部《徳苏乌扎拉》。日本人总能抓住人类内心的那份感…

2009年2月23日,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了帷幕,日本电影《入殓师》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日本在54年的等待后,再次获此殊荣,上次获奖还是黑泽明那部《徳苏乌扎拉》。

日本人总能抓住人类内心的那份感情,而且能用电影语言表达出来那种共鸣感,这次他们对于人生死亡的态度,深深地让世界为之感动。

轮回、重生

电影《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白濑忍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从小学习大提琴,留学归来后与妻子美香在东京生活,由于管弦乐队解散的原因,他失业后误打误撞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日本入殓师仪式感很强,影片对这一职业进行了很认真的诠释,展示了日本电影的艺术价值与美丽,电影对入殓场景也进行了细致的陈列与艺术表现,体现了浓郁的人性关怀。

日本是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六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和经由中国传入的佛教构成了日本两大并存的主要宗教。

佛教对日本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以洁净为荣。

家庭中的摆设、衣物的放置,在思想上“日本人把阳间视为‘秽土’,而把阴间看做‘净土’。”

他们有一种不在乎今生今世,反而要期待来生转世的心理,这样一种价值观影响到他们对待死者的方式,所以在电影《入殓师》中,死者入殓时,要去净死者身上的污秽,帮助死者擦拭身体,不仅是入殓师帮助擦拭,死者家属也要象征性的帮助死者擦拭,以此来送别死者。

电影《入殓师》中有许多平淡的镜头缓缓诉说着:“超越生死,生死轮回”这样的观念。

很多日本人相信有来世的存在,他们认为生与死是一种轮回,是一个整体。

所以生的时候轰轰烈烈拼尽全力的活着,死的时候要有尊严干净的离开,日本历史学家立川曾经历时三年,以“日本人的生死观”为题材,前后八次采访585名日本人,调查对象下至10多岁的学生,上至80多岁的老人。

最终结果显示:60%以上的日本人认为,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在某个地方可以轮回相通;大多数日本人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将死者梳妆打扮,整理容貌,换上干净的衣服,以一种庄重的仪式体面的离开,这就是对另一世界的尊重。

也算是开始下一段生活的第一步。

既然电影要体现主人公的职业,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

男主在跟随社长工作的时候,遇到过异装癖青年男子、美籍女高中生、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渴望穿一次泡泡袜的老奶奶、满脸唇印的老爷爷……男主接触了很多死者,也见证了不少生离死别的场面,所以更加理解了死亡的真正含义。

生死观

在不同的国度,死亡都是一种重要文化。

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呈现出的生死观,还值得我们深思。

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两三千年的封建宗教社会历史中,一直占着主要地位,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被此影响的生死观的人,会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使得,是人类无法改变也不能抗拒的自然法则。

死亡也变成了一种大忌,是晦气的代名词。

日本人的生死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作为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古事记》是最先对日本人生死观进行描述的。

书中有一个“黄泉国”,与之对立的就是“高天原”

分别象征着生与死。

《古事记》第一次通过神话向我们全是了古代日本人最为朴实的生死观,有学者还从他们最早的和歌诗集《万叶集》、《古今集》中,发现古代日本人通过诗词由恐惧和逃避死亡,转变成了赞美、亲近死亡。

后来就是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带给日本人生死观的重大转变。

入殓不仅仅是帮助逝者踏上“新”旅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入殓的意识,寄托给生者的是对逝者的哀思。

这电影也是对日本丧葬文化的展示。

通过每次入殓时的场景,还有物品的拜访,我们知道有些物品的组合代表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职业观也在此表现,影片提倡的也是一种对职业的态度。

这一点从佐佐木社长身上有所体现。

他长期的工作经验,让他拥有很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能从尸体的面部表情和神态、姿势以及家属的情感表达就能看出死因,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适时地根据家属的需要和希望选择入殓的妆容和服饰。

不仅如此,他对尸体充满了尊敬,不论男女老少,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即便是流浪汉的腐臭尸体,他也一样敬业,面对世间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鄙夷和误解,他也从来不辩解,更不会困惑,时刻保持从容、投入、熟练地帮助逝者离开。

也算是一种“匠人”精神。

相通之处

《おくりびと》(入殓师)是日本片名

这部电影在大陆的翻译是《入殓师》;

香港翻译《礼仪师之奏鸣曲》;

台湾翻译《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礼仪师》、《为逝者送行的人》

其实在《礼记·问丧》中有这样的记载:“死三日而后殓。”

“入殓”又称“入木、落棺”,人死后不能立即入殓,要等待死者复活,如死者不复生,就举行殓礼。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丧葬习俗大体相同,把片名《おくりびと》翻译成《礼仪师之奏鸣曲》等稍显拖沓废话,《礼仪师》又有些西化的感觉,一眼看过去不明所以。

之间翻译《入殓师》简洁明了,让人一下就明白了影片含义,很容易被观众接受。

结语

《入殓师》虽然是一部日本电影,但当我们今天再来欣赏这部电影时,除了领略日本人这种“至纯至美”的生死观外,更感叹他们对生死的仪式感。

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最高的艺术”

《入殓师》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大概如此。

很多观众在看过这部电影后,对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相信这些都是电影《入殓师》想要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原创,图网络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