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各个纵队(三野十兵团现在是哪个部队)

时间:2022-08-12 00:39:01阅读:685
中原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野战军部队之一,简称为中野,后来在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正式组建于1948年5月,到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它一共存在了七个月的时间。在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野战军部队之一,简称为中野,后来在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正式组建于1948年5月,到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它一共存在了七个月的时间。在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七个纵队,作战番号依次是第一纵队(司令员是杨勇)、第二纵队(司令员是陈再道)、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陈锡联)、第四纵队(司令员是陈赓)、第六纵队(司令员是王近山)、第九纵队(司令员是秦基伟)、第十一纵队(司令员是王秉璋)。

看到中原野战军上述纵队的作战番号,或许有人表示不解。中原野战军没有组建第五纵队,这个很好理解,当时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也没有组建第五纵队,只有东北野战军组建有第五纵队。没有组建第五纵队的原因是,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第五纵队指的是混在内部的敌人,后来就泛称间谍。由于历史影响不好,所以当时中原野战军包括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都没有组建第五纵队,将这个作战番号空编。那么,为什么中原野战军没有第七、第八、第十纵队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之时,为了最后消灭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并制止内战危机。军委于1945年8月11日发出了一个重要指示,就是要求各个战略区编组“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实现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八路军第129师组建了晋冀鲁豫军区,下辖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到了1945年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为了组织发起上党战役,以冀南军区主力改编为冀南纵队、太行军区主力改编为太行纵队、太岳军区主力改编为太岳纵队。不久,冀鲁豫军区主力改编为第一纵队。

这四个纵队,也是晋冀鲁豫军区最早成立的纵队,不过这时候并没有实现统一的数字序列番号。到了1945年10月,冀南纵队改编为第二纵队,太行纵队改编为第三纵队,太岳纵队改编为第四纵队,这才实现了数字序列番号的统编。此时,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是杨得志)、第二纵队9(司令员是陈再道)、第三纵队(司令员是陈锡联)、第四纵队(司令员是陈赓)。到了1945年11月,军委发布命令,杨得志率领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开赴东北,途中因为形势的变化而留在了晋察冀军区(也就是后来华北军区的前身)。

与此同时,晋冀鲁豫军区又以太行军区部队为主组建了第六纵队(司令员是王宏坤,后由王近山接任),以冀鲁豫军区部队为主组建了第七纵队(司令员是杨勇)。不久之后,军委发布命令,陈赓率领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开赴东北,晋冀鲁豫军区随之决定组建了第八纵队(司令员谢富治)。不过,后来由于军委又决定第四纵队不去东北,所以第四纵队与新组建的第八纵队进行了合并,第八纵队的番号被撤销,使用第四纵队的番号。

到了1946年12月,此前留在晋察冀军区的第一纵队归建(杨得志因为工作需要留在晋察冀军区),后来第一纵队与第七纵队合并,第七纵队的番号被撤销,使用第一纵队的番号(司令员是杨勇)。从以上经过来看,在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军区,曾组建有第七纵队和第八纵队,但后来都被撤销,第七纵队与第一纵队合并,第八纵队与第四纵队合并。这也就是后来中原野战军没有第七纵队和第八纵队的原因。

这里要多说的是,在1947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又陆续组建了第八纵队(司令员王新亭)、第九纵队(司令员是秦基伟)、第十纵队(司令员是王宏坤)、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第十二纵队(司令员是赵基梅)。可是,后来王新亭率领的第八纵队被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在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发展为了新建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基干部队,第十纵队和第十二纵队的番号都没有保留。

后来到了1948年5月,中原野战军组建之时,晋冀鲁豫军区的七个现有纵队,就改编为成了中原野战军的七个纵队。这样一来,中原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之下,就缺少了第七纵队、第八纵队、第十纵队以及第十二纵队。试想一下,如果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晋冀鲁豫军区,能够正常发展的话,或许中原野战军的纵队数量不仅仅是七个。各位读者,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呢?

如何评价大决战《淮海战役》黄维兵团行军的长镜头?

这是一个“穿帮”的经典长镜头。

从电影角度看,一方面这个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长镜头可以说是空前的,甚至也可能是绝后的。

另一方面看的话,这个镜头其实是穿帮了。

“穿帮”的原因在于,在淮海战役时别说是黄维十二兵团,就算是华野和中野的主力部队都走不出这么完美的行军队列。

一、镜头分析

这段长镜头的铺垫是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的一句台词,他的话里稍微带了点嘲讽,说黄维是书呆子。

来,在我们十二兵团的长镜头前,先欣赏一下黄百韬兵团过运河铁桥时的行军队列吧,看看,一座大铁桥都能走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黄维兵团行军长镜头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因为这些坦克和卡车明显是剧组道具,可能是在另外某个地方专门拍的,你看坦克和汽车都是并排前进的,和后面的长镜头并不协调。

真正的长镜头是从这里开始的,一上来就气势非凡,步兵成六路纵队错落有致分布在并不宽阔的几条田间小路上。

这段镜头最有技术含量的地方在于,在六部步兵纵队中间夹杂着两路快速纵队,分别是骑兵和汽车。

快慢结合,各走其道,互不干扰,看起来很有治愈性。

笔者认为最有技术含量的还不是这里,而是渡河的浮桥。我们看,六路步兵纵队是从远近两个浮桥上下来的,近处的浮桥上走下来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

我们再看浮桥,上面是两列步兵在两边,中间留给体型巨大的卡车。

再看上桥的桥头,明显可以看到是三列步兵和一列机械化步兵上桥,也就是说三列步兵上桥之后自动形成两路纵队,下桥之后又自动形成三路原来的纵队继续前进,中间没有人指挥。

前面这一段镜头是精华,长镜头的后半段就是常规操作了,可能是因为道具坦克不够的原因,连五对轮的59坦克都上场了,有点儿小瑕疵。

二、为什么说这段长镜头是穿帮?

上面我们看过了黄百韬兵团过更宽阔的运河铁桥镜头,基本上就跟老百姓逃难是一个水平,这不算是夸张,黄百韬兵团将领回忆录里提到过。

我们再看另一个影视剧里过桥的镜头,这是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湘江浮桥的画面,和历史记录一样也是拥挤不堪速度缓慢。

事实上,在解放前,不论是军阀部队还是国民党军还是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在行军时都达不到电影《大决战》里黄维兵团那个水平,所以有网友评价说,如果那是真的黄维兵团,恐怕淮海战役的结局会改写。

三、为什么行军队列很重要?

我国古语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句话不是说韩信只能打优势兵力的战役,实际上反映了韩信的高超指挥能力。

在没有高度信息化也没有高度纪律更没有思想动员的古代,能指挥千军万马不散架的将领绝对是天才,普通的将领可能打架单挑或者率队冲锋比较厉害,但带大兵团就会相形见绌了。

比如著名的“李广难封”,论单挑,可能卫青霍去病都不是李广的对手,但李广指挥部队连行军都乱成一团,他的部下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行军,比中学生春游都散漫,这要让李广指挥大兵团,不散架都怪了。

国外也有案例,比如著名的英国龙虾兵队列,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齐射和大炮毫不慌乱,这依靠的就是日常的严格训练,难以想象一支军队行军时乱成一团,打仗时反而能万众一心令行禁止。

行军队列其实反映的就是一支军队日常的训练水平和指挥水准。

四、长镜头之外

这段长镜头之外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出现在镜头里的那支部队番号也是十二,是当时的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三十六师。更有意思的是,该部队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六纵,在挺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部队。

在《大决战》拍摄时,该部正在徐州附近冬训,于是他们就得到了这次扮演当年的手下败将十二兵团的机会,而且拍摄地点和当年决战的双堆集也不算太远,岂不是天意。

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再调真正的大部队参演电影了,而电脑特效技术的进步也让大场面越来越变得数字化,因此《大决战》里的这个长镜头可能在国内电影界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