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李易峰「心理罪不该让李易峰背锅只是电影不适合」

时间:2022-10-08 10:35:24阅读:2832
由李易峰、廖凡、万茜主演的电影《心理罪》热映中,电影上映5天,猫眼观众评分8.2,并未达到预计期待水平。在观影之后,有不少影评人及观众发表评论,“第一次见到刑侦片拍着拍着变成丧尸片的”、“推理大多不具备唯…
  • 心理罪
  • 其它 剧情 悬疑 悬疑 犯罪
  • 陈若轩 付美 王龙正 温心 吴国华 杨大为 韩烨洲 宋永恒

由李易峰、廖凡、万茜主演的电影《心理罪》热映中,电影上映5天,猫眼观众评分8.2,并未达到预计期待水平。

在观影之后,有不少影评人及观众发表评论,“第一次见到刑侦片拍着拍着变成丧尸片的”、“推理大多不具备唯一性,行为时而发生脑袋短路,到了最后我以为这是《黑侠3》”,也有影评人直接指出“《心理罪》告诉我们中国有吸血鬼”、“心理罪,看得我心里十分遭罪”。

电影《心理罪》改编自雷米同名系列小说《心理罪》第一部《心理罪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原IP影响极其广泛,作者雷米本人也被称为“中国心理犯罪小说第一人”。

除了电影以外,早在之前就已经有两部改编网剧《心理罪》在视频网站播放。在今年9月底,由邓超主演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也将登上大荧屏。

这么多的翻拍和改编,究竟哪一版才是真正的《心理罪》,能做到真正的“心里不遭罪”呢?

方木(陈若轩 饰)邰伟(王泷正 饰)不在一个次元里

在电影中,李易峰饰演的方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他不在一个次元里。”如他所说,在电影里的方木和邰伟一直都未曾是一个团队,不在一个频道上思考、不在一个次元里破案、更不在一个故事里存在。

电影《心理罪》把方木和邰伟完全对立割裂——方木自恃高傲,觉得邰伟这种有人格障碍的老警察只会蛮干,没有头脑;邰伟也看不上方木,一个黄毛小子以为会点心理画像就对我指指点点,算得上哪根葱。

切换到网剧版《心理罪》,王泷正饰演的邰伟并没有看不上陈若轩 饰演的方木,经过一次心理画像后,他彻底沦为方木的迷弟,三番两次地跑到方木的学校让他到警队帮忙,而方木能够顺利参与警队破案的原因也建立在邰伟的的领导邢局长的赏识之上。

和电影版不同,网剧的故事设定是98年的绿藤市公安局,那时的邰伟只是一个新人警察,莽撞但也有胆识,真正的领头人是有着多年破案经验的邢局长。他们都穿着绿色的制服,在指纹化验依然不够先进只能靠搜查的时候,方木的出现给他们的侦查方式又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方向。

网剧里所有的铺垫都有理有据,邰伟和方木的相识相知也绝非偶然,再加上邢局的经验丰富,让网剧的开头充满了合理性。而电影中的方木是一个还未曾经历过伤痛、自恃清高的犯罪心理学天才,他不在意生死,他的目的只有想要找到真凶。

在电影的开头,他冲进了停尸房里直接指出了凶手,带起了一阵恐慌,而在周荣光死亡一案中,他只是看了一眼保险柜的尸体,就判断出凶手嗜血,这样的推理未免带着太多的主观性,把方木过于“神化”了。

相比之下,网剧中对于方木的亮相和分析显得更为合理也具有逻辑性:方木对于强奸方法做过研究,对于凶手的姿势和手法有一定的判断依据,凶手都会选择在俯瞰城市的方位、建筑工地的天台上实行犯罪行为,最后再一一勒死。

而每个被害人的情况有所不同,方木也对此进行了一一分析。虽说“他是在强奸这座城市”这句话稍显中二,但是网剧版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真实性和合理性。

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把逻辑说通,让事件有道理可讲。然而,电影《心理罪》在满足了镜头语言的时候,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故事节奏。邰伟的痛苦、方木的自傲再到方木经历的重大变故,这一切都少了该有的合理推敲,也就让李易峰和廖凡,真的存活在了两个不同的次元里。

犯罪片变科幻片又变僵尸片

要说看电影《心理罪》的最大感受,无非是影片题材的三度转换:从犯罪片变科幻片,又从科幻片变成了僵尸片。

电影中方木利用“心理入侵”的方式在网上公布了视频,让一个无辜的夜跑者成为潜在受害者,因此邰伟大怒,把他赶出了警局。回到教授住处接受咨询的方木,在催眠中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中,有挣扎,有苦痛,也有面对真相求知的麻木。极其科幻的空间架构让人不由得进入了一个异想世界,远离了原本设定的城市生活。

而在电影逐渐一步一步推向科幻片的同时,僵尸出现了——先是患卟啉症病人马凯,他全身肿胀充满蛮力,血管暴起布满全身,似乎让人看到了僵尸的影子。而他也继承了僵尸怎么样都打不死的优良传统,在医院里和无数特战警察打了起来,推到一个全副武装的特战警察简直易如反掌,还轻易地就把所有人锁在门外,留下邰伟和自己单挑。

而僵尸的大魔王,则是藏在最后的医生孟阳。他脸色惨白,顶着一张死人脸,被方木注射了马凯的药剂后也变得狂躁、力大无比,和邰伟又打了起来……幸好僵尸只有一只,不然可能邰伟和方木永远都活不到最后。

这样不切实际的空间设置和情节推进,最后不接地气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心中,都有心理罪。

心理罪的定论下的如此草率,还不如直接告诉我们中国有吸血鬼来得更通俗易懂。

要说接地气,在人物设置和事件推进上,网剧版处理得更好一些。

人物上最突出的莫过有些毛躁却能踏实办案的邰伟、以及有一张真实警察面孔的邢局长。方木有英俊小生的模样,邰伟有糙汉警察的模样,邢局有系统局长的模样。关于稳定的问题邰伟和邢局争论了无数次,他们之间的争论就是生活中会产生的对话,十分真实。

电影中过于科幻的构想反而让观众有了距离感,虽然网剧里也有对于心理设想的搭建,偶尔也有一些中二而又科幻的画面存在,但由于网剧的限制,对于心理的分析判断并不会像电影一样快速跳脱到另一个空间里,而是在应有的场景还原中做假设。

相比电影,《心理罪》这个题材会更适合拍摄成网剧,案件能有连接性,不会出现断层;人物性格也能通过案件的循序渐进来塑造,不会显得急促。从制作上,电影《心理罪》已经足够用心,只是对改编稍缺了些合理性,让《心理罪》和大荧幕的初次接触有些不适应罢了。

但至于9月底的又一部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依旧可以保持期待。

《心理罪》李易峰「心理罪不该让李易峰背锅只是电影不适合」

如何客观评价电影《心理罪》

主打推理和原著IP的《心理罪》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电影,但这与主演李易峰无关,我反倒认为,虽然演技依然稚嫩,但在廖凡、万茜等实力派演员的帮衬下,李易峰较好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务,甚至要好于预期。

改编大IP,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系列小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同为难兄难弟,邓超带着阮经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明显要好于廖凡带着李易峰的《心理罪》,但也就是好一点,离及格还远。

为何《心理罪》“两兄弟”都折了,这是个有些玄学的话题。再看近两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记忆大师》和《幕后玩家》,还真不如同为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单说评分最高的《记忆大师》,全靠匠人陈正道的严谨工整,以及黄渤和段奕宏的精彩演技撑着。

悬疑电影是个有门槛的“技术活”,光靠堆投入、堆明星是不行的,靠的还是细腻扎实的剧本、优秀的剧情把控和节奏完美的剪辑。

《心理罪》并非一无是处,某些地方十分前卫、大胆。引入平行宇宙、反派的超级“变身”药剂、心理描述的视觉具象化等方面,让观众眼前一亮,随后,问题就出来了:为何我看的是一部炫酷的科幻片,而不是写实的推理破案电影?

《心理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创根本没有想清楚什么是推理破案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颠覆式改编。结果看起来还是那个原著《心理罪》的人物和关系,但故事内核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推理探案是写实风格的作品,到不了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和好莱坞经典《七宗罪》的高度,《重案六组》总该能达得到。在《心理罪》中,为了突出人物和反转剧情的需要,主创刻意的玩弄表现手法、控制故事节奏,这其实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其次,在剧情推进上,要有立得住的动机和清晰明确的犯案过程。犯罪动机能够解释剧情为什么这么安排,犯罪过程是犯罪实施的关键要件,体现出疑犯的性格特点和准备工作,破案者只有从动机和手法两方面进行推理,才能让整个案件浮出水面,整个剧情才能说得通。

但在《心理罪》中,李易峰饰演的关键人物方木,基本上完全是以“心理画像”的方式断案,虽然看起来漂亮、顺畅,听起来入情入理,但仔细分析,却缺乏事实的支撑。

问题的关键就是,《心理罪》舍得花费大量篇幅来塑造角色,构建人物关系,甚至在不多的片长里,加入大量追逐、打斗的戏份,但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破案过程中的前期铺垫、线索收集,最终造成了方木的推理结果,犹如一下子“蹦”出来似的,而且还超级准确。

请记住,“心理画像”是一种辅助侦查手段,抓人要凭真凭实据。没有大量的铺垫和细节支撑的结论,犹如没有立柱制成的空中楼阁,观众都觉得不可信、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自然就立不住。

此外,《心理罪》在人物塑造上犯了“个性有余、层次不足”的老毛病。

李易峰饰演的天才侦探方木本来是一个注意细节、重视推理、心理敏感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生死考验之后,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回头去看李易峰,虽然情绪表现出来了,却拿捏的不准,这固然有演技经验不足的原因,但全片瞎忙乎的导演也难辞其咎。

反观廖凡饰演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刑警,在片中除了给方木捅娄子、关键时刻亮拳头之外,就几乎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除了对去世父亲的回忆那场戏,整个角色都陷入功能性的泥潭里。

不能单纯的说《心理罪》是一部烂片,但主创过于沉迷于以往的熟悉手法,缺乏对推理探案题材的研究,是本片失败的本因。

《心理罪》李易峰「心理罪不该让李易峰背锅只是电影不适合」

如何评价电影心理罪?

主打推理和原著IP的《心理罪》并不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电影,但这与主演李易峰无关,我反倒认为,虽然演技依然稚嫩,但在廖凡、万茜等实力派演员的帮衬下,李易峰较好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务,甚至要好于预期。

改编大IP,尤其是功成名就的系列小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同为难兄难弟,邓超带着阮经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明显要好于廖凡带着李易峰的《心理罪》,但也就是好一点,离及格还远。

为何《心理罪》“两兄弟”都折了,这是个有些玄学的话题。再看近两年的《嫌疑人X的献身》、《记忆大师》和《幕后玩家》,还真不如同为2017年上映的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单说评分最高的《记忆大师》,全靠匠人陈正道的严谨工整,以及黄渤和段奕宏的精彩演技撑着。

悬疑电影是个有门槛的“技术活”,光靠堆投入、堆明星是不行的,靠的还是细腻扎实的剧本、优秀的剧情把控和节奏完美的剪辑。

《心理罪》并非一无是处,某些地方十分前卫、大胆。引入平行宇宙、反派的超级“变身”药剂、心理描述的视觉具象化等方面,让观众眼前一亮,随后,问题就出来了:为何我看的是一部炫酷的科幻片,而不是写实的推理破案电影?

《心理罪》最大的问题,就是主创根本没有想清楚什么是推理破案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颠覆式改编。结果看起来还是那个原著《心理罪》的人物和关系,但故事内核完全是另一个样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推理探案是写实风格的作品,到不了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犯罪心理》和好莱坞经典《七宗罪》的高度,《重案六组》总该能达得到。在《心理罪》中,为了突出人物和反转剧情的需要,主创刻意的玩弄表现手法、控制故事节奏,这其实是一种自杀式行为。

其次,在剧情推进上,要有立得住的动机和清晰明确的犯案过程。犯罪动机能够解释剧情为什么这么安排,犯罪过程是犯罪实施的关键要件,体现出疑犯的性格特点和准备工作,破案者只有从动机和手法两方面进行推理,才能让整个案件浮出水面,整个剧情才能说得通。

但在《心理罪》中,李易峰饰演的关键人物方木,基本上完全是以“心理画像”的方式断案,虽然看起来漂亮、顺畅,听起来入情入理,但仔细分析,却缺乏事实的支撑。

问题的关键就是,《心理罪》舍得花费大量篇幅来塑造角色,构建人物关系,甚至在不多的片长里,加入大量追逐、打斗的戏份,但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破案过程中的前期铺垫、线索收集,最终造成了方木的推理结果,犹如一下子“蹦”出来似的,而且还超级准确。

请记住,“心理画像”是一种辅助侦查手段,抓人要凭真凭实据。没有大量的铺垫和细节支撑的结论,犹如没有立柱制成的空中楼阁,观众都觉得不可信、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自然就立不住。

此外,《心理罪》在人物塑造上犯了“个性有余、层次不足”的老毛病。

李易峰饰演的天才侦探方木本来是一个注意细节、重视推理、心理敏感的人,特别是经历过生死考验之后,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回头去看李易峰,虽然情绪表现出来了,却拿捏的不准,这固然有演技经验不足的原因,但全片瞎忙乎的导演也难辞其咎。

反观廖凡饰演的是身经百战的老刑警,在片中除了给方木捅娄子、关键时刻亮拳头之外,就几乎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除了对去世父亲的回忆那场戏,整个角色都陷入功能性的泥潭里。

不能单纯的说《心理罪》是一部烂片,但主创过于沉迷于以往的熟悉手法,缺乏对推理探案题材的研究,是本片失败的本因。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