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90后导演被誉为灵宝洪尚秀2万元拍电影成FIRST影展黑马

时间:2022-10-01 12:00:38阅读:338
“一位年轻导演,南鑫……要知道南鑫已经在FIRST有了自己第一个在电影圈的称号,叫‘灵宝洪尚秀’(注:洪尚秀,韩国知名导演),他的片子《钓鱼》花了2万块钱……” 8月4日晚,在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盛典上…
  • 洪尚秀,被誉为韩国作家电影第一人,诞生于韩国独立制片运动,是目前韩国最具实验精神…

“一位年轻导演,南鑫……要知道南鑫已经在FIRST有了自己第一个在电影圈的称号,叫‘灵宝洪尚秀’(注:洪尚秀,韩国知名导演),他的片子《钓鱼》花了2万块钱……” 8月4日晚,在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盛典上,主持人鲁豫这样介绍南鑫。

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共收到有效报名影片833部,南鑫的《钓鱼》成功入围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并作为入围的14部剧情长片之一,在影展“惊人首作”单元惊喜亮相。

《钓鱼》用生活流的叙事表现着中年男女在日常琐碎间的暧昧情愫。故事发生在南鑫的家乡——三门峡灵宝市。小县城里,中年男人李伟和朋友在吃饭时,偶遇了十几年前在贴吧认识的女网友苗苗,原本李伟只是打算吃顿饭敷衍一下两人的关系,但苗苗却在饭桌上请来了自己的相亲对象,李伟从此陷入了情感纠葛中。影片里,灵宝方言、带口音的普通话、纯正的京腔交织碰撞,颇为幽默风趣。

《钓鱼》虽最终未能斩获影展所颁相关奖项,不过,影展之外,南鑫和他的《钓鱼》频获各方赞誉。在媒体场刊评选中,南鑫本人获得“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称号。

南鑫导演《钓鱼》片场 受访者供图

一位曾经的“婚礼摄像师”

出生于1990年的南鑫,初中毕业后曾短暂进入三门峡灵宝市某高中就读,但不久便离开学校,“那会儿在学校表现挺差,没做成好学生。”南鑫说。

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南鑫说,他做过保安、卖过衣服、去工厂当过钳工,“条件不好,生活艰辛,但当时人年轻,无所畏惧,就努力从无趣中寻找乐趣,尽量不让生活过得乏味”。

年少时喜欢上网打游戏的南鑫,一次无意间在网上某贴吧里发现当地有个“跑酷”团队,抱着“加入进去参加运动减肥”的初衷与对方取得联系。

跟着团队亲身实践几次后,团队负责人“婉转”地提出让他专职做团队的随队摄影师。“可能看我不是运动那块料吧,就给我一个数码相机,让我随队记录团队的每一次活动。”

那是2009年的一天,19岁的南鑫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拍摄视频。也就是在担当随队“摄影师”的那段时间,出于团队成员提出“能否把视频里不标准的动作剪掉”的要求,南鑫开始自学剪辑。

“跑酷”团队不久后就解散了。南鑫至今怀念那段时光。在南鑫看来,正因为那个“跑酷”团队,他才得以一脚踏入影像的世界,从此与影像不再分离。

在那之后,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一门“手艺”的南鑫尝试涉足当地婚庆行业,试图“华丽转身”,幻想着日后成为当地一位知名的“婚礼摄像师”,“当时的眼界就在那里,觉得靠拍摄婚礼赚钱来养活自己就很不错。”南鑫说。

“年纪轻轻,干过几天摄像,但没拍过婚礼,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人家自然不会用我。”南鑫说他一开始频频登门毛遂自荐,但绝大多数自荐都没了下文。

“我那会儿做婚礼摄像,纯粹是靠运气,小地方嘛,大家办喜事都集中挑那几天的所谓好日子,那总会遇到人家的婚礼摄像师不够用的时候,十次总有一次也许就能想起我来了,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婚礼摄像师。”

一位北漂多年的“无名导演”

伴随着拍摄经验的累积,见识的增长,以及年轻人对新鲜领域的诸多憧憬,能拍摄会剪辑的南鑫,自然不再满足于仅仅只做一名“婚礼摄像师”。

20岁时,南鑫一边做着“婚礼摄像”的本职工作,一边开始主动出击,四处寻找能够独立“拍片”的机会。

2010年年底,在获知首届河南青年DV大赛举办的消息后,南鑫随即报名参赛并着手拍摄人生中第一部短片。

在那部名为《参赛》的短片中,南鑫以自己所要参加的这次比赛为影片背景,讲述了一位导演把自己的朋友生拉硬拽来,配合自己完成此次参赛的故事。南鑫回忆,短片“带着十足的喜剧色彩”。后来,南鑫获得该比赛社会组一等奖,并拿到一笔“在当时看来不菲的奖金”。

多年以后回想此事,南鑫承认,首次拍片参赛即成功的经历,让那时的他从内心深处强化了一种自我认可,“我当时就觉得我以后应该是能够吃上导演这碗饭的”。

不久后,出于对“导演”这一职业的向往,抱着“边学习边拍片”的念头,南鑫义无反顾地前往北京。

这一走,就是9年。“酸甜苦辣尝遍了,好的坏的经历了,有过高光时刻,更多的都是默默无闻。”南鑫坦言,“北漂”的日子里,囿于生计,“说白了就为了挣口饭吃,硬着头皮拍过一些不愿再提的网剧,可越拍越觉得前路渺茫。”

漫长的9年“北漂”时光,对南鑫来说,也并非一路低迷,其间也曾有过理想与信念集体爆棚的时刻。

在南鑫的记忆中,过往各种各样的微电影节上,他曾经是常客,也曾获得各种提名与入围等。

“每一次拍到自己喜欢的片子,每一次得到一些前辈的认可,每一次获得一些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奖项的时候,其实这些都能让我一次又一次重新坚定起过往曾经笃定坚持的理想和信念。”南鑫认为,他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热血的人,所以每当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获得外界认可的时候,他便会“一次又一次满血复活”。

然而,兜兜转转9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好似一直与他无缘。

一位回归故乡的“电影追梦人”

2020年,因为家中突发变故,同时面临孩子上学等各种现实问题,南鑫不得不离开北京,返回灵宝。

回到家乡,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故土,南鑫说他至今仍无所适从,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还能否在家乡的小县城里生存下去。“这么多年,我只会拍东西,其他的没想过,也没兴趣。但在老家,我怎么拍,没钱拿什么去拍,谁会来让我拍,谁又会来帮我。”

很长一段时间,南鑫觉得自己陷进了一种无望的情绪里,无力自拔。

“人,有时候是得向现实低头。”说这话的时候,南鑫低头停顿,紧接着一声轻微的叹气,几秒钟后,抬眼,目视前方,“但不管在哪儿,处境如何,你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你一定不舍得轻易放弃。”

无论如何,“生计”是首要问题。南鑫清楚自己已为人夫、为人父,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任性”,“一个人连起码的生计问题都解决不了,说别的就都是空话”。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南鑫曾尝试着在灵宝当地开设电影工作室,试图通过接拍短片、宣传片的途径赚钱,而后“曲线救国”做电影导演,“我其实就想凭自己这点拍摄本领挣点钱维持生计,等以后有点资金积累了再去拍自己喜欢的内容”。

事与愿违。在南鑫看来,因为自己在当地的“毫无名气”导致不被认可,在开设电影工作室前后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没人来找他,无奈之下关门了事。

遇到不得已的时候,南鑫也会靠着过去电影圈朋友的介绍,去外地接一些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一类的工作。

“多少能挣一点生活费,贴补家用。”南鑫说,“可类似这样的活,也是有一单没一单,活干完回到灵宝,继续过没活干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回到故乡近两年时间,曾谋求靠“拍摄本领”改变境遇的南鑫,最终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有朋友因此劝他转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劝的次数多了,南鑫因此焦虑不堪却依旧束手无策。

“人到中年,处境尴尬,那么多年最擅长、最引以为傲的事,最后发现它甚至都养不活你。”南鑫说,自己过往那些拼搏奋斗的意志,正在逐渐消磨。

2021年年中,一位小学同学碍于面子,在南鑫几次三番鼓动下,出资1万元投拍《钓鱼》,另一位朋友同样出资1万元,这就是《钓鱼》拿到的全部投资。

“拍《钓鱼》,也许是我最后一次证明自己吧,估计以后大概率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南鑫又一次低下头来。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刘钊/文 受访者供图

比较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