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剧比明剧多,清宫剧为什么能火爆

时间:2022-09-21 15:44:43阅读:2891
时常有人感叹,为何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选择,总是清宫剧辫子戏霸屏,一部接一部层出不穷?而描写明朝、以及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全加起来的数量,大概也只能和清宫剧辫子戏持平?就以近年来最有…

时常有人感叹,为何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选择,总是清宫剧辫子戏霸屏,一部接一部层出不穷?

而描写明朝、以及秦朝、汉朝、唐朝、宋朝的电视剧却寥寥无几,全加起来的数量,大概也只能和清宫剧辫子戏持平?

就以近年来最有存在感的明朝剧《大明风华》为例,来解释这个问题。

没错,这部剧确实充斥了太多的史实错误,甚至是只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观众,都能一目了然的细节错误。

当然,另一方面,即使是从前广受赞誉的经典历史大剧,《唐明皇》《武则天》《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等,也一样充斥着各种历史细节错误,和根据情节需要去刻意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而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之类清宫剧,类似“歪曲历史”的细节错误更是不胜枚举。

为了剧情故事需要,虚构历史细节,甚至移花接木、张冠李戴,都是我们执笔创作时,所必须的。这也是之前的各类经典历史剧里极常见的,而从来并非编剧们的历史知识,当真还不如普通网友。——就算当真不如,这年头谁还不会用搜索引擎了?

这方面的行家,可上溯到《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难道他会真不知道,斩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么?

对一部历史剧,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创作,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可以指出、可以抨击,可以批判,这是我们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就连笔者自己,也曾因电影《绣春刀2》虚构了「崇祯帝勾结东林党,谋杀天启帝」的剧情,撰文表达不满。

但近几年来,仅仅因为某部古装剧,某些虚构细节“丑化”了某个封建帝王,就大肆鼓噪要求“禁播”,还以实际行动去“举报”的某些“帝王粉”“朝代粉”,更是吃饱了撑的……

没错,说的就是《大明风华》播出时,当真跑去举报的某些个“明粉”!

据说,举报者洋洋洒洒罗列各种性质严重的罪名,打印了80多页的稿纸。

这其中的某些人,或许对历史细节和文献当真很熟悉,但她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本质,就是把一些封建帝王、或者某个封建政权,当成“偶像爱豆”一般去追星,才会对其功绩竭力夸大,对其罪恶避而不谈,粉饰美化。

这种“饭圈论史”风气,早已在网络愈演愈烈,竟已成党同伐异之势,已经对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形成了真实的阻碍。

至于此类人对《大明风华》的所谓“举报”,缘起大概是此前“秦粉”举报电视剧《赢天下》事件。

秦始皇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象征之一,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远远超过后世的明君帝王。而寡妇清也是真实历史人物,一个以私财资助国家的传奇女商人,是秦始皇敬重的年高德劭的老妇人。

所以,《赢天下》一剧让寡妇清年轻化,变成美貌女主角,与秦始皇谈恋爱,还在最初片花中,出于恶俗吸睛目的,把「秦始皇霸道总裁上身,强推寡妇清」的虚构剧情用来剧透,确实不应该允许。

然而,该剧在删改了相关剧情后,原本已经被允许播出,只是男主角高云翔和女主角范冰冰,在播出前夕,相继在法律方面出了状况,才会一直搁浅至今。

另一方面,经过《赢天下》事件后,很多“帝王粉”“朝代粉”因此就真以为,那些封建帝王在现代社会,居然也有了不被“虚构”和“戏说”的权力,才相继出现了“唐粉”(李世民粉)举报某漫画改编剧,“明粉”(主要就是“朱棣粉”)举报《大明风华》的事件。

其实,李世民、朱元璋、朱棣等杰出历史人物,固然也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终究不具备如秦始皇那样,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巨大象征意义。

如果连对他们的“虚构”和“戏说”都不能接受,创作自由要被一群“帝王粉”“朝代粉”干扰,那么,在汉末扫荡四方胡族、同样历史功绩巨大的曹操,是否也该有此特权?需要因此封杀《三国演义》么?

其实,作为半个同行,笔者倒也能部分体会《大明风华》编剧的心情,或者说“不甘心”。

这是因为,早些年那种煌煌大器的古装历史正剧,如今早已经“没有市场”了,豆瓣一直保持9分以上、各个网络平台一致好评史诗大作《大明王朝1566》,2007年在湖南卫视首播时,惨淡的收视率(不足0.5%)就是证据。

这些年来,最受欢迎的古装剧,还就是从2011年清宫剧《甄嬛传》开启的宫廷玛丽苏大女主剧。

看看2018年的清宫剧《延禧攻略》就知道了,网播火爆一时,单日播放量破6亿,之后上星,几个月内重播了快20遍,还能一直垄断白天时段的收视冠军。

同样,取材于同一个历史时期:战国秦国,走古装正剧路线的《大秦帝国》系列,和走玛丽苏大女主路线的《芈月传》相比,无论收视率还是网播量,都是天渊之别。

要知道,央视一直是很稳定的播出平台,各种无名乡土苦情剧,都能轻松破1%,2014年之前,各一线卫视崛起前,更是稳定在1.5%以上。

然而,《大秦帝国》系列三部在央视平台的收视率,只有0.5%左右, 只和央视剧比,也一直是倒数的。

而狗血与天雷齐飞的《芈月传》,作为大热清宫剧《甄嬛传》原班主创团队打造,在卫视双台联播,收视率竟则高达2.86% 2.8%!

而《大秦赋》这个《大秦帝国》系列第四部,同样大走“狗血与天雷”剧情的路线,全剧78集,赵姬和嫪毐的那点破事就拍到了48集,在口碑一塌糊涂的同时,收视率飙升到1.3%,几乎等于前三部《裂变》《纵横》《崛起》之和!

所以,《大明风华》的编剧,积蓄了无数的素材和思路,想写一部明初从“靖难之变”到“夺门之变”半个世纪历程,涉及六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五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的历史正剧,却因为没有市场,拉不到投资,被迫要去写一部“迎合市场”的宫廷大女主玛丽苏剧。

因此,男女主的爱情部分写得极敷衍,“朱家男团”的群戏才写得更用心,两相比较,甚至完全不是一个画风。

对一部历史剧,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创作,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可以指出、可以抨击,可以批判。然而, 比起无论做出何等巨大功绩,本质上都是【残民虐民,以为一家一姓之私】的封建帝王,那些民族魂魄之所系的伟大民族英雄,才是绝不容抹黑和贬低的:比如岳飞、比如于谦。

《大明风华》剧中的于谦从初次登场起,就一直戏份颇重,光彩照人,虽然不可避免在一些剧情上做了“太后披挂上战场”的玛丽苏女主角的陪衬,但主要功绩没被抢,人格高尚伟岸,更令女主角发自内心地崇敬,不惜以死和皇帝儿子决裂,这样的处理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大结局借女主角之口,痛斥封建帝制,刘汉李唐赵宋朱明皆是一家一姓之天下,宁舍太后尊荣,以死抗议于谦被害,(“返老还童”回到年轻妆容,和徐滨出海,明显只是女主弥留前的想象),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结论:《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虽然有不少一目了然的历史细节错误,很多重要人物的处理也值得商榷,但立意就比那些以封建帝王为偶像,嚷嚷着要举报的朝代粉、帝王粉更高了。

然而,该剧的播出效果,遭受恶评,当然必然会令其他有志于拍摄明朝历史剧的制片方与投资方,望而却步。

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另一部大投资明朝历史正剧《山河月明》(冯绍峰,陈宝国,张丰毅主演),2018年就拍摄完成,却至今到2021年底,依旧不见天日!

最大缘由,同样是一群所谓“明粉”(其实就是“朱棣粉”),不能容忍片花中透露,该剧在描写男主角朱棣与徐皇后伉俪情深的同时,

虚构了一段朱棣与蒙古公主的爱恨情仇……嚷嚷着如果不删除,她们就要抵制与举报到底?!

——这帮人当真懂得孰为轻?孰为重么?

和永乐大帝的各种雄才大略文治武功,能否被电视剧如实展现相比,谁在乎他有几个女人?

只有非要把朱棣当成了偶像剧男主欧巴,认定他必须对徐皇后“守身如玉、从一而终”的饭圈人士,才居然连这点虚构都不能容忍。

开个地图炮吧!

以秦粉汉粉三国粉唐粉宋粉明粉为代表的“历史饭圈”的存在,

可以让一切有志于立项、拍摄秦朝/汉朝/三国/唐朝/宋朝/明朝的历史剧的制片方,望而却步。

把历史人物当做偶像爱豆来无脑推崇的饭圈文化;党同伐异、肆意举报的饭圈风气;

——就是让汉人王朝历史剧寥寥无几,清宫剧肆意霸屏的万恶之源!

为什么清剧比明剧多,清宫剧为什么能火爆

为什么电视剧市场清宫戏比明朝戏多那么多?

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学之不尽,若拍成影视作品可谓素材丰富,课题无数。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朝代,比如大义的春秋时期、极具风度的魏晋时期、盛唐之世、文艺范儿超强的宋朝等等,但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能看到以这些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即便偶尔有几部,也都是不温不火的状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清宫为背景的电视剧却非常多,而且还一部比一部受欢迎,比如说十几年前的《还珠格格》,几年前的《步步惊心》和《甄嬛传》等等,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仔细说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时间方面来说,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尽管晚清时期清朝备受列强欺压,但不可否认其前期是非常繁荣的——政局稳定,经济相对较发达,符合我们社会所需正能量的传播需要,易过片审。如若以动荡不安的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或过度崇尚武力的元朝为背景,所带来的负能量较多,不适宜传播。有句话叫做“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无非就是说在这些乱世之中,有太多东西不符合我们现在的价值观罢了。

其次,从创作角度来看,清朝的灭亡比较温和,没有出现比较大的变乱(平稳过渡为民国),所以现存各类史料相对其他朝代更为丰富,其审美观点也与当今差异较小,观众代入感较强,可以说看清宫剧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还能有种“真实”的感觉。同时,拍摄的方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能看到一系列清宫电视剧,比较熟悉的宫斗剧《甄嬛传》、《步步惊心》等,言情剧《还珠格格》、《山河恋美人无泪》、《孝庄秘史》《一代皇后大玉儿》等,另外还有一些以皇帝为题材的电视剧《少年天子》、《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等。

最后,从经济角度来看,当然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清朝的历史大家相对熟悉,服饰、首饰之类不需要多大的研究力度,可以节约时间,以紫禁城为背景,在很多影视城(如横店影视城)就可以完美实现,所以其拍摄成本比较低。反过来说,假如要拍摄一部以春秋战国或明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先不要说服饰特点,其人物原型,故事的真实性都要事先进行一系列研究,不然很容易被观众说成是粗制滥造,敷衍了事,这样既费时费力费钱,又往往不讨好,所以我们很少能看到以这些朝代为背景的电视剧

为什么清剧比明剧多,清宫剧为什么能火爆

元朝的宫廷剧没人拍,为什么清宫戏层出不穷呢?

众所周知,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大大小小朝代几十个,为什么编剧们独爱清宫剧呢?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元朝的电视剧你能说出几个?原来并不是不想拍,而是拍不了,原因有3。

第1个原因,元朝君主的知名度太低。一说起清朝的君主们,大家随随便便也能说出康雍乾三位,甚至他们3个的皇后、妃子、孩子、大臣我们都很熟悉,而说到元朝的君主,不熟悉历史的也就会想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拍摄电视剧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讲述历史,而是赚钱呀!要是观众对元朝根本就不熟悉,甚至不感兴趣,电视剧的收益就会很低,不如拍一下全是“八卦”的清王朝,更加稳妥。

第2个原因,成本太高。和上面的原因刚好有共通之处,拍电视剧是为了赚钱,元朝君主没有那么多“八卦”,加上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一部电视剧想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拍好,不在战争戏上下大功夫肯定不行。

战争场面是电视剧拍摄里最费钱的场景,拍不好还会被骂,而清宫剧只要在屋子里拍一拍宫斗、权斗,何乐而不为呢?

第3个原因,元朝对汉人的态度。在元朝统治时期,对汉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元朝建立以后,忽必烈将所有人分为4等:第1等是蒙古人,第2等色目人(多为西域人),第3等汉人,第4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

根据史料记载:“各道廉访司,必择蒙古人为使,或缺,则以色目世臣子孙为之,其次参以色目、汉人。”可知不同等级的人在做官上是不一样的,蒙古人剩下的官才能由汉人顶上。在当时,汉人和南人基本没机会做官,接触不到国家相关权力部门。

《元典章》里直接写道:“蒙古人扎死汉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则要处以死刑,并‘断付正犯人家产,余人并征烧埋银’”。其他律令中更是规定蒙古人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

再说文化上的压抑,元统治时期并不重视汉族文化,可以说元朝时期我国文明呈现出了倒退的迹象。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汉族的儒家思想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只有能称霸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

以科举制度举例,比起游牧民族,汉人当然更容易考过科举,可元朝是这样规定的:其他民族的人要比蒙古人和色目人多考一场,并且题目难度加大。就算汉人好不容易考上了,蒙古人如果是6品,色目人降1级,汉人降2级,南人降3级,并且规定南人不得进入登科前三名。

所以这样的朝代,实在是难拍、不想拍,更是不能拍,导演也知道观众朋友们对这样的电视剧肯定“爱不动”,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几部元朝历史剧的原因。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