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丁好莱坞往事「好莱坞往事解读昆汀没黑李小龙只是还原了最真实的一面」

时间:2023-07-09 06:52:59阅读:636
1在李安未沾染120帧电影技术的2009年,一部神奇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上映。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嬉皮文化的电影,李安用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一代美国年轻人的自由放浪、空虚迷惘。或许在我们定义李安为东方电影艺术…
  • 著名演员李保田的儿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但一直未踏入影视圈,近几年,李与李保田…

1

在李安未沾染120帧电影技术的2009年,一部神奇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上映。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嬉皮文化的电影,李安用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一代美国年轻人的自由放浪、空虚迷惘。

或许在我们定义李安为东方电影艺术家时;他用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

美国二战的胜利,让这个新兴国度获得前所未有的强大,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产阶级家庭诞生的子女,他们的意识觉醒也随着物质的富足而产生。

经济的大踏步,政治却无法彻底平等;社会的快速进步,价值观却未得到彻底革新。种族隔离的肆虐、黑人地位的弱势,则在美国南部十分常见。

各方文化的冲击和新老观念的碰撞,让美国开展一场几乎全民意识形态的变革,嬉皮士应运而生。

在爵士乐方兴未艾之时,以性解放、摇滚乐和和平理念为主导的嬉皮士文化,与摇滚乐同为两柄利剑,于战后的废墟中野蛮生长。

与主流价值笃信的家庭、责任正能量不同,而战后出生的嬉皮士们,他们更注重精神世界和灵修,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精神状态,无疑不震撼了当时的固有价值体系。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全美甚至西方的嬉皮士皆来朝圣。他们以放浪自由的装束参加了这场庙会。

其实,对于大部分嬉皮士领袖而言,对美国主流文化摒弃之余,在追寻精神本原的过程中,更愿追寻东方意念的神奇力量。

在杰克·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一书中,便刻画了一位以唐代名士寒山子为精神领袖的主角,自我放逐于山谷丛林,于旷野中修行,感受人和世界联结的力量。感受天地变幻之余,内心世界也促成了内心圆满的宁静。

在东西方民间交流,远未达到今天的程度的60年代,东方哲学所带给西方年轻人的神秘感,更让这股精神力显得混沌且深不可测。

其实东方佛道所带来的人生终极理念,与西方对灵魂自由的追求不谋而合。而以静心养气、天合一的哲学理念随着人的行为得以外化,演变成为中国武术。

随着1949年新中国新成立,以前民国时代的杀人秘术被革新圈养,成为一种类体操的表演运动;而流离于海外的中国武术,则把祖师爷留下的精髓,于唐人街生根发芽。

相比于内家拳的深奥晦涩,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咏春外家拳,则在民间拥有广泛的受众;1959年,年轻的咏春高手于美国求学之余,更把这股东方的神秘力量带入美国。

能给年轻人带来新奇力量的东方秘术,正是嬉皮士文化和东方文化联结的见证。甚至在60年代的唐人街武馆,我们皆能憋见许多嬉皮士的身影。

当文化兴起之时,必有一个符号和领袖为担当,摇滚文化和东方文明的摩擦和碰撞,李小龙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他借助北美的“新文化运动”,逐渐影响了全世界。

高校传道、开设武馆和发明截拳道,与美国文化极度匹配的李小龙,以实际行动感召了大批年轻人之余,自己也融入美国的社会浪潮中。

或许我们已经无法知晓,李小龙对嬉皮士文化的了解程度。但从李小龙求学问武的经历来看,老庄的道家理念已镌刻在他的言行中,而这种理念与垮掉的一代后期的灵修思潮,十分近似。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1971年的采访中,他把武术至高哲学比喻成活水。人生因势利导和随心而动,正与道家无常随性的命理不谋而合。

2

我们可从后来照片中发现,李小龙和夫人的吉普赛装扮,正是他们对非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同。

其实于独立之精神和思想之自由之外的好莱坞,他们却不吃嬉皮士这一套,好莱坞电影从本质来说是寻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尤其经历了几十年的电影工业体系搭建,60年代的好莱坞已逐步代表了美国商业最完善的部分。在利益驱动下,西部片和犯罪片等主流类型片,更为美国大众喜闻乐见。

而电影文化的无处不在,明星作为所秉持的行业感、商业性和警惕心,与嬉皮文化的自由散漫、超脱放荡背道而驰。

在本人眼中,《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好莱坞往事》一脉相承。只不过二人对于嬉皮文化的解构,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以昆汀本人的风格调性估量,两种文化间的碰撞,确实在《好莱坞往事》中显得极其针锋相对!各种人物和事件冲突的背后,更是规矩和无序的直接较量。

美国电影经历了40年代西部片的辉煌。60年代末的好莱坞,硬朗和粗矿的西部文明还没有完全消散之余;好莱坞西部电影更留住了美国硬汉文化的最后一口气。

西片所展现的粗矿、直率和日落黄沙的魅力,或已逐渐被时代浪花所淹没。60年代西部精神所能触及的,只有美利坚的主流价值导向;亦逐步转化为美国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如果对人物进行拆解,里克和克里夫甚至可以看做“西部之魂”约翰·韦恩人生的两面,里克象征韦恩的镜前,克里夫则寓意着韦恩的幕后。

小李子饰演的三线演员里克·达尔顿,远赴意大利寻求西部片火种,也印证了他对旧时光的不舍。而对过往辉煌的反复提及,正是寻求父辈正统精神上的一丝慰藉。

与其说李小龙和克里夫的打斗是个人理念之争,更不如说这是两种文化间的直接碰撞;而早年受西部片滋养导演昆汀·塔伦帝诺,他也把对西部硬汉的爱融入皮特这个角色中。

以至于电影结尾,克里夫一己之力完虐嬉皮士,或多少寄托了昆汀对西部英雄残存的梦;当克里夫负伤离开贝弗利山时,离别,或已成为他人生最好的归宿。

3

当然在诸多影迷的眼中,昆汀对李小龙这一角色的设计带有讽刺意味的。但李小龙在电影中的存在,恰是文化交融的外化呈现。

于李小龙角色身上,既有对东方理念的解构,又有西方文明中莽撞、硬气和不服输的精神;随后段落中,李小龙也于克里夫的打斗失败中,悟出了属于自己的功夫电影之道。

李小龙的觉醒,多少代表了昆汀对1969年之后电影的新期待。毕竟作为功夫片的狂热影迷,他对李小龙的理解,已远超我们的见识和感知。

而嬉皮士精神、东方哲学以及生命的斗志,已不自觉融入这位年轻武术宗师的内心;最终他以文明交融的姿态,反哺了东方电影和功夫片,代表了昆汀对李小龙的致敬。

4

自由对于秩序的杀伤是巨大的;嬉皮士对于宗教的无差别选择,给好莱坞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1969年8月9日,嬉皮士也在邪教自由观念的鼓动下,化身了杀人狂魔;罗曼·波兰斯基一家惨为受害者,爱妻沦为他们的刀下亡魂。

一时间美国上下震动,对嬉皮士声讨的浪潮达到了巅峰。进入70年代,垮掉的一代大部分融入了社会,时代的印记被逐步同化和丢弃。

电影结尾处,西部文化和嬉皮士文化在好莱坞展开了最激烈的碰撞,主流和非主流的交战,两者没有赢家,他们都随时间一起,消解于无形。

最终,老牛仔和西部精神,跟着好莱坞夜幕一起隐匿。而不久之后,完成武术传播使命的李小龙回港,身体力行把武术哲学发扬光大,并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功夫巨星。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