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课文问题「小学课文童年的发现怪事连作者都未搞清内容更是莫衷一是」

时间:2022-08-30 17:12:56阅读:3509
部编本小学语言教材内容量很大,但很多课文都不知所云,老师教起来困难,教案不知所云,学生更是不明白。最后的结果,就是语文课学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文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知道文章传递的主题是否正确,最终的…

部编本小学语言教材内容量很大,但很多课文都不知所云,老师教起来困难,教案不知所云,学生更是不明白。最后的结果,就是语文课学结束之后,学生不知道文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知道文章传递的主题是否正确,最终的结果,就是对语文产生反感,心理上形成错误的认知。

因此,对这些难以置信的课文进行一些辨析,并非是一种恶意的挑刺,恰恰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在课堂上得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源头活水,不至吸入有害的毒素,从而给他们的纯洁的心灵,留下阴影0。

现在一些配合课文的教案,只是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根本未讲清课文表达了什么意思,以糊涂对糊涂,以模糊对模糊,这根本的原因,是教案编写者自己都没有搞懂课文什么用意,最后只能摸着课文的边,胆战兢兢地学舌一遍,敷衍了事,结果是贻误孩子,罪莫大矣。

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文五年级下册的《童年的发现》一文,就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荒唐一幕。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这个是俄文的译音,反过去,寻找俄国人的身份的时候,就走上了岔路。

王运才主编的《小学语文全程解读 五年级 下》(2011年版)中的错误解读

再看徐超主编的《教材解读:语文五年级下(人教版)》(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中这样介绍:

文中写道:“俄国作家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 1828 年出生。从 1854 年起,费奥多罗夫在几所中学任史地教员。 1874 年起在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担任管理员,历时 25 年。 1903 年去世。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费奥多罗夫学问渊博,博览群书。 据说他几乎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他的博学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知识界口碑载道,甚至使他带上传奇色彩。”

而且,我们注意一下,《童年的发现》的原文里,还删掉了一小节,我们看一下这个被删节的部分:

——我们这些男孩子,一个个像马驹子一样顽皮.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要泡在河里、湖里。我虽然长到九岁,但没有人带我去下田耕地,老马嫌累赘。对我说来,这当然是巴不得的开心事。假期里。我们总是一大早就去河里玩水,天擦黑才回家。有一次.刚走到村口,就听人们说,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发电机已经隆隆隆隆地转起来了。只要放映机上的两个圆圆的轮盘一转动,大家就能从银幕上看电影了,听说这回要演的是一部新片子。我们看过很多片子。最近看过的一部讲的是一个土匪女头领玛卢霞的故事,这女人胆子大,脾气暴。她冲一个男人说:“钻你的被窝去!”一句话逗得全村人哄堂大笑。——

村里放电影,这明显是一个当代才能发生的事,根本不可能是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少年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究竟是从哪里选来的。

这篇文章的译者谷羽,其实在俄罗斯文学翻译界还是挺有名的。他曾与俄苏文学的另一位知名译者蓝英年合译了《日瓦戈医生》。谷羽生于1940年,一直在南开大学任教。

费奥多罗夫(1918--1984):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费奥多罗夫,俄罗斯诗人,1950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自然、劳动、爱情,是他喜爱的主题,他的作品语言细腻,抒情中融进哲理,受到诗歌界的赏识和赞誉。其诗集《雄鸡三唱》和长诗《七重天》曾荣获1968年度俄罗斯联邦高尔基国家奖金。1979年因《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论诗与诗人》荣获苏联国家奖金。除了诗歌,他也创作散文。《童年的发现》、《九霄云外》、《白桦天堂》等几篇作品选译自他的文集《诗人之梦)。诗人回忆他的童年生活,写的都是梦境,文字亦真亦幻,扑朔迷离,读来别有情致。诗人的赤子之心,对童年伙伴难以忘怀的友情,无奈与幽默交织的叙述口吻,生动地展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个性。”

而《童年的发现》的最为难堪的地方,是文章的结尾。教案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肯定了文章主人公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赞扬了这种近乎是异想天开的优异品格。但问题是,当小主人公把自己的这种大胆想象说出来的时候,却遭遇到了老师的当头棒喝,并由此得出了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案中引申的例子,都是科学家受到迫害的恐怖案例。我们摘抄一段教案中的引申内容:

——在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新学说的创立都有类似“我”的遭遇,如意大利的科学家布鲁诺,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他指出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星系,而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由于热情传播这一新天文学说,他被教会推到审判异端的宗教法庭,在监禁7年中受尽了残酷的毒刑,最后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他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了坚持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现在教材的解读,却把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无法考证真实性的失常行为所作出的请出教室的反应,等同于历史上扼杀创新与想象的刀斧手,确凿无疑地置老师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教材选用这篇课文的意思是很明显的,是为了倡导孩童的想象力,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让大家看到了一旦孩子展开了想象,立刻遭受到了现实的一盆冷水,而老师承担了这个浇冷水的刽子手的责任。

这样的课文,老师在讲授时,立刻会使学生产生联想,平时自己的想入非非的一点出格之举,总是被老师打压,那么,老师就是扼杀学生想象力的杀手,这篇课文成为老师自己刺向自己的一柄利剑。本质上的荒唐与滑稽,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淋漓尽致地得到凸显。教学过程中的师道尊严与授道有矩又何从谈起。

可以说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是老师打了自己的脸,而且还叭叭响。

而且,我们还必须考究一下,文中的小主人公的“科学发现”是否真的符合科学?

这里又产生了争议。而一般教案,对文中涉及到的进化理论,都是不置可否,虚晃一枪,不去讨论小主人公的胡思乱想,是否是真的符合科学结论。

事实上,人类的进化理论,尚不完备,小主人公的臆想,还很难去考证它的百分之百的正确性,但大体来说,还是符合目前公认的进化理论的。

但有的研究文章,却得出了另一个结论,认为文中的小主人公的科学想象是臆测的,把这篇课文的解读,拉入到另一种解释的邪路上去。

我们找到一篇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0年4期上的署名为徐辉的解读文章:“《童年的发现》带给我们一种苦涩的笑”。该文得出的结论,颠覆常识,令人阅后几乎要目瞪口呆。

这篇文章认为文中提到的进化链是错误的:

——难道人是由草履虫、鱼、青蛙、飞鸟、猴子这一简单的生物链条进化而来的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大约在46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大约在39亿年前,地球上经过多种复杂的自然环境变化,形成了原始生命,而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比如草履虫,它是地球上低等动物中的其中一种,又比如说鱼类,它是水生动物中的一种,当然,鱼类比草履虫高等,至今为止,有哪位生物学家已经证实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是由草履虫和鱼类等进化而来的呢?

不错,达尔文在 《物种的起源》 一书中是提到过草履虫、鱼类、飞鸟和猴子等,其本意在于说明动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而来的,而没有把人类的进化过程归结为草履虫—— 鱼 类——青蛙——飞鸟——猴子——人。在生物分类中,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光是在灵长目中,除人科外,还有猴科、长臂猿科、类人猿科等。远古时期只有类人猿科中的其中一种才能进化成人,猴子怎么能进化成人呢?

可见这位老师告诉他的学生们的这种人类进化史同他解释人做梦的现象一样荒谬。——

然而,事实上,现代的进化理论,恰恰是认为这条进化线路是正确的。

我们找一段证词。在马放、冯玉杰、任南琪编著的《环境生物技术》(2003年版)的74页写道:

——人与草履虫的亲缘关系,大约是13亿年。那时,世界上只有草履虫及与草履虫相似的“低级”单细胞生物。一部分古代草履虫“进化”了,经过13亿年的漫长岁月,经过了不知多少个“进化”历程,最终成了今天的人。或者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有过与草履虫类似的单细胞阶段。而另一些草履虫“拒绝”进化,安居在舒适的水池中,它们虽也进化,但进化得不多,到今天仍还是草履虫。

研究人的基因组,可以知道猴子是怎么变成人的。——

人所共知的“人由猴子变来的”现行的进化理论,不知怎么竟然受到了小学课文解读者的质疑。

“《童年的发现》带给我们一种苦涩的笑”一文胡乱地解读了文中的第一位老师的发言后,对第二位老师,又作出了错误的解读:

——年轻女教师上述的这句话根本有悖于进化论的观点,道理很简单: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怎么能在九个月的母腹中的胎儿生长过程中再现?小费奥多罗夫当时是根本不知道这句话的毛病的,倒契合了扎根于他心中的把飞鸟变鱼的原理推衍到九月怀胎中去,因而为自己早已发现的所谓胚胎发育规律而感到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位叫奥尔加·伊万诺夫娜的女教师误解了他的笑声,以为她的笑不怀好意,因而当场把他撵出了教室。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错了,错在她对胚胎发育规律的错解。她还年轻,也许大有时间纠正她自己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个错误论断,但是,她误解了小费奥多罗夫的笑声,把他轰出教室,从而使这个错误论断铺在全班学生面前当成真理显得颠扑不破。小费奥多罗夫被轰出教室后,更是觉得老师和他的这一共同论断是“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这不能不说是师生们的共同悲哀,是教育上的一种悲哀。——

又是一个奇怪的解读。文章认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是一个错误论断。

是否真的是这样?

我们看一看方宗熙的《生命进行曲》(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的一段话:

——更有趣的是不同的脊椎动物的胚胎,还有比表面形状更相像的地方:它们的发育是沿着相似的途径进行的。例如人的胚胎,早期很像鱼的胚胎,然后又像两栖动物的胚胎。后来又像爬行动物的胚胎,最后才开始具备哺乳动物的特点。

有人把这个发育过程,叫做“人在爬他的家谱树。”

可以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不过,课文里的小男孩的表述,在原文中的叙述口吻并不一定准确,所以编入课文之后,对原文进行了删改,目的就是把原文中的表述手法修改得模糊一点,也更无可挑剔一点。

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男孩说法: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大概经过了一百万年。现在,这一百万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一百万年。这又是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编到课文里之后,删除了“一百万年”的折算日期,换成了一个没有确指的时间概念“很长时间”。我们看一下小学教材里的文章: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3、全文涉及的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真假难辨,包括教材分析,都对其中的科学道理莫衷一是,学生更无从判断真假,必然导致无法理解课文的用意与内涵。

4、全文的结尾反转,把老师等同于迫害想象的人,给老师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让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课堂上情何以堪?

总之这一篇课文,看起来是宣扬了想象力的重要价值,但结论却是适得其反,给孩童产生不良误导,可以说又是一篇老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奇葩文。

相关链接:

一年级课本里的日本女诗人自杀、不伦恋、染脏病,如何辅导孩子?

部编本小学课文《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断章取义,越读越糊涂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