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演的武则天主,一张图看懂武则天

时间:2023-06-22 01:34:16阅读:3589
一一到乾县高速出口,就看见路边竖一巨幅广告,上面是人们熟视无睹的范冰冰饰演《武媚娘传奇》的剧照,写着:“武媚娘到哪里去了?乾陵”。武媚娘就是到乾陵了。她历经沧桑传奇的一生,变成82岁的武阿婆了。她若不去…
  • 范冰冰,1981年9月16日生于山东青岛,电影演员、歌手,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

一到乾县高速出口,就看见路边竖一巨幅广告,上面是人们熟视无睹的范冰冰饰演《武媚娘传奇》的剧照,写着:“武媚娘到哪里去了?乾陵”。

武媚娘就是到乾陵了。她历经沧桑传奇的一生,变成82岁的武阿婆了。她若不去乾陵,能去哪儿呢?我对随行的从老家吕梁学院本科毕业正在咸阳西藏民族大学读硕士的女生伊文说:“今天,咱们就到乾陵看看咱们的老家人,武媚娘。”伊文笑了。开车的林师傅也笑了。坐在后座的两位上海对外贸易大学的女教授也笑了,说:“好,那我俩就陪你们也去拜拜老乡。”

林师傅路熟,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到了的第一道门那儿。这个地方正好,一下车,你就不由地被这规模宏大、无比壮观的乾陵震撼了。梁山主峰浑圆挺拔,从莽莽八百里的关中黄土高原台地上拔地而起,东临豹谷,西临漠谷,地势高峻而不险,山石崔嵬而苍润,翠林绿草丰茂而披山,充满蓬勃生机。从第一道门这里铺陈出去的御道,长长复长长,弯曲穿越长林木草直抵而上。再走几步,则看见梁山主峰前面的南二峰,低于主峰,却东西对称,浑圆挺秀如乳。果真,导游说就是如此。她说你若站在咸阳塬上远望这偌大的乾陵,真的就像一位新浴之后的美人,静穆地仰卧于莽莽苍穹之下。梁山主峰是其头部,东西对峙的南峰为其乳,乳峰之南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则是其修长的身躯。主峰之北碧绿的松林是其飘逸的长发。导游说媚娘选中梁山为其夫高宗李治建造陵寝,有人说是大有用心的。唐太宗时期的堪舆家李淳风就说梁山风水“大有利于女主”。而后来唐高宗又为媚娘下诏书,“令天后摄国政”。所以,就有人说乾陵是媚娘想当皇帝的实物佐证。不知是天意,还是人意,或者是因势而为之,反正,乾陵就真真切切成了一尊“睡美人”,大大方方的,而不是扭扭妮妮;威威严严的,而不是藏藏掖掖的,仰面而卧于天地之间。好一个老家的亲戚,武媚娘!你让我们这些从你家乡而来的后辈亲戚们是何等的感动!

陕西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最多的地方。古京都长安城以北的第一道高原——咸阳塬,是秦汉两朝帝王的陵地和陵邑。为何叫陵邑呢?古代每给一位皇帝建造陵墓,就相当于今天的城镇化一次。陵墓周围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城镇了。而这长安城以北的第二道黄土高原和北山各个主峰,就成为唐朝皇帝的陵墓集中所在地了。唐王朝至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国,至907年哀帝李祝灭亡,前后290年间,共历21位皇帝,除昭宗李晔和陵在河南偃师,哀帝李祝温陵在山东菏泽以外,其余19位均埋葬在这一带。因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一处,所以成陵18座。这浩荡18陵,分布在陕西西起乾县,中经礼泉、泾源、三原、富平,东至蒲城6个县境,绵延150多公里的关中大平原和渭河旁边的茫茫丘陵山峰之上。它恰好形成了一个以唐京都长安为中心而平铺于渭河以北呈102度的扇面形,古称“渭北唐十八陵,”或“关中十八陵”。

在这唐十八陵中,最为宏大壮观的就是这乾陵了。它营建时期时值盛唐,经武则天、中宗、睿宗至玄宗执政时期才告全部竣工,历时57年之久,建筑富丽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其陵园地面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分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部分。据《长安志图·唐高宗乾陵图》记,乾陵“周八十里”,有城垣两重,“内城城墙南北一千一百步,东西九百步。外城城墙南北二千五十步,东西一千二百步。”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碑亭、狄仁杰等六十朝臣画像祠堂。尽管在葬武则天后的一千八百年里,多次重建和维修,但现在再也找不回过去的那些辉煌了,遍目只见茂密的松柏树林,还有俯首可拾的残砖断瓦。历史辉煌已经被时光碾成了一堆随处可拾的破砖碎瓦了。

像范冰冰那样年轻貌美的武媚娘,我们是见不上了。“今日阿婆心力尽,乾陵看似老僧头”(金人诗)“阿婆顿忘贞观事,野老指传嗣圣年”(明人诗),乾陵又名“姑婆陵”,据说是因民间唤武则天为“阿婆”得名。也有的说是因主持武则天葬礼的是其侄子武三思,民间顺其后代称之为“姑婆陵”了。

武媚娘倒是一个极其聪慧的人,留下了一块顶天立地的“无字碑”。但从“两宋”开始,对她的肆意编纂就十分旺盛了。一直至今,都是如此。反倒不见一个真实的武媚娘了。可是,走进乾陵,我们从这些现存的文物古迹中,破砖碎瓦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媚娘和与其丈夫李治共同创建的盛唐辉煌的。

其实,我是很不喜欢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的。在过去的所有武则天的影视剧中,我觉得,刘晓庆饰演的还算有些靠谱。起码,只有像刘晓庆这样经历过人生多次大起大落的女人,才能有武则天的体验。范冰冰娇媚有余,时尚有余,轻浮有余,哪能撑得起堂堂武媚娘?我还是喜欢叫我们的老乡为“武媚娘”,不喜欢叫“武则天”。其实,“则天”这是她去世后,唐中宗给封的。她在老家文水时,名字叫“武照”。14岁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太宗赐号“武媚”,人称“媚娘”。(见《旧唐书》卷6)我觉得还是人家唐太宗有魄力有文化,叫“武媚”好。老百姓也有眼光,叫“媚娘”也好。这才像个女人的名字。“武则天”太阳刚太霸气,有点“高大上”。公元690年,她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了,改“照”为“曌”,音同字不同。这个字是她造的,有“日月当空,恩泽天下”之意,从中可见家乡皇帝媚娘之宽广如乾坤的胸襟和情怀。

到了乾陵看什么呢?就是要看乾陵的那些无比壮观的石刻。从中可以抚摸到历史的影子,抚摸到媚娘李治夫君“共治天下”的灿烂辉煌。顺着这长长的御道你往上走吧,有石柱华表、翼马驼鸟、仗马和控马驭手、拄剑石人像、述圣碑和无字碑、六十一蕃蕃臣石象,还有那些威严不可侵犯的石狮。导游说共计124件,真的是浩浩荡荡,洋洋洒洒,组成了一组又一组的中国古代社会帝王陵园内最庞大的石雕刻群,代表了媚娘夫妇共治天下的高度发展的灿烂文化和石刻艺术。你看那高大的石柱华表,方形础头代表大地,圆球柱头代表苍天,中间的八棱柱代表八卦表示的八个方位。整个造型典型地体现了唐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石柱上中式和欧式阴刻纹饰的相结合彰显了大唐开放的视野,础座的方形加覆莲十六瓣与柱头仰莲托出珠的圆球体,寓示着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现象的崇拜。将石柱立于陵首位,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昭其德政”的宏伟气魄;你看那翼马和驼鸟,一匹匹从波斯来的“天马”造型,挺拔雄健,骏逸丰满,表情刚烈,神态凝聚而力量含蓄,充满了天地间的瑞气。那来自非洲、西亚的驼鸟都是行进状,体态活跃,羽毛丰满,昂首挺胸,生动自然;你再看那5对身披鞍鞯的仗马,圆润雄健,身穿圆领紧袖式大袍,腰束带,脚著靴,双手置胸前的控马驭手体态端庄威严;你再看那10对拄剑的翁仲和直阁将军,身材魁梧壮伟,肥头大耳,气质端勇,双手拄剑恭立,双目注视前方,或皱眉,或沉思,或严肃,或微笑,或谨慎,或忧虑,都在尽职尽力地守卫着这偌大的陵墓。真是“野火空山拜墓堂,松冈湿翠洒衣裳。行人欲问前朝事,翁仲无言对夕阳”。(明孙友篪《过古墓》)

看见东西那两幢高大的石碑了吗?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阙楼遗址前的是述圣纪碑。碑顶呈一完整的庑殿房屋状,四檐角各雕一头顶斗拱的护法力士像。碑身由五块方石以榫卯相接而成。座呈方形,由四块方石拼成,其正面阴线刻海石榴纹饰和瑞兽《獬豸图》。碑的顶、身、座正好七节,民间称“七节碑”。节数取于“七曜”,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意即李治的“文治武功”如“七曜”光耀天下。据《旧唐书》卷5记载,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公元683年12月27日)夜,李治帝崩逝于东都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临终说:“天地神祗若延吾一两日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并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陵园制度,务从俭约。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群臣上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文明元年五月丙申(公元684年6月3日),武媚娘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李旦护送其灵驾西返长安。于八月庚寅(9月25日)葬其于雍州好畴县(今乾县)之梁山,曰乾陵。据《来斋金石刻考略》载:碑文《述圣纪》为武媚娘亲撰,他们的三儿子中宗李显书丹,并石刻“填以金屑”。经千年的风雨和时光剥蚀,今许多文字已浸泐不清,金饰也纷纷剥落。就是仔细查看,也是金屑痕迹,稀之又稀,依稀不见。倒是处处可见后代文人特别是宋、明两代文人题刻的多余诗文;无字碑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前,无疑为历代碑群中之巨制。整个碑用一完整巨石雕成,圆首方跌。碑首刻有8条相互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龙,螭龙下垂两侧。螭为古代传说中喜好登高的一种没有角的龙。碑身两侧刻有巨大的《升龙图》,龙爪锋劲尖利,身躯矫健扭动,腾云驾雾,充满力量。碑座阳面正中线刻《狮马图》,雄狮昂首怒目,威猛强健。骏马俯首屈蹄,安稳就食。其余三面已浸泐不清。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前立“无字碑”者,以唐乾陵为最早。《旧唐书》卷6记载:神龙元年十一月壬寅(公元705年12月16),武媚娘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之仙居殿,终年82岁。“遗制附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唐中宗遵照其母“归陵”遗制,于次年正月丙申(公元706年2月8日)护则天灵驾还西京。五月寅申(7月2日)与其夫李治合葬于乾陵玄宫。睿宗李显即位,诏依上元年(674—676)故事,复其号为“天后”,追尊为“大圣天后”,后改尊号为“则天皇太后”,故史称武则天。今已见无字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也是北宋至明的文人们的多余诗文题刻。当然还有现代人认不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字,有人说是契丹族的文字,不得而知。

阙楼遗址背后,则立着两群国雕的石人像,那就是著名的六十一蕃臣石像,也叫王宾像。这些石人像都和真人一般大小,均身穿圆领紧袖右衽或翻领左衽武士袍,双手拢袖作抱笏或双手作持笏于胸前状,均腰束革带,带上或系长小囊,或挂蹀躞,或持鱼袋,均为唐制五品以上官员。《唐要会》载:“垂拱二年正月二十日赦文,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载鱼袋”。他们在乾陵双足并立,两手前拱的仪态,表现了盛唐时期蕃臣归命中央,拱卫天子,侍卫宫阙所特有的气质,无疑是媚娘、李治夫君“共治天下”时期民族团结融合、大唐多民族共存的历史见证,也是作为地方官或部落首领到长安去洛阳朝觐天子、听命召唤的历史写实。这不能不说正是他们夫君天朝“统治四夷”的最生动的写照?也不能不说是远至今蒙古国肯特山一带、前苏联明布拉克一带,以至今伊朗等蕃国“依唐如父母”、“四海同归”、“蕃汉一家”的动人情景?后来的明朝刘伯温曾赋诗曰:“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导游说这个六十一蕃区均是真有其人。这些石像初立时,背部皆刻国名、族别、官职、衔爵和姓名。由于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今模糊可辨者仅有七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些蕃臣石像均已无头,都是因为他们的后人来乾陵看见自己的先祖拱立于此如此恭敬觉得大失体面,而纷纷搬头而去。导游是这么说的,我后来回来翻遍史料,也不见有这样的记载。倒是《陕西通志》卷71载:“高宗之葬,诸蕃酋来助者甚众,武后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其事,刻之以夸耀后世也”。又日本学者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中说,这些蕃臣石像“是乾陵营造之际来助工役的人”。不管如何,都形象地反映出了大唐王朝的国威以及大唐和这些边境民族、国际的睦邻友好关系。

看完这东西两大群“六十一王宾像”,没往前走几步,就看见朱雀门前的一对石狮了。狮子本是非洲、西亚和美洲等地之物,据《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狮子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入中国的第一只活狮子,是东汉顺帝时西域疏勒国国王派使者送至洛阳的进贡品。你看那石狮身躯前立后蹲,稳如泰山,前肢挺拔,昂首挺胸。胸肌变兀,丰腴发达。巨头卷毛,似层层鳞披。硬额浓眉,突目隆鼻,阔口利齿,舌顶上颔,似闻隆隆吼声。整个造型浑润传神,有顶天立地之势,巍然不可撼动之状,给我们以气宇高昂、雄健威武之美感。把它们放置于陵园前,使整个陵园顿增神圣、尊严、凛然不可侵犯,让我们这些从老家来的人,顿时感到了乾陵的威武大势和盛唐帝国的俨俨强盛。

看罢这些丰富而壮观的石刻群雕,再走弯曲长径古道,就兴趣不大了,都是满地的破砖碎瓦和两旁的翠绿松柏。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想打道回府。林师傅说:还有几处陪葬墓也可以观光。那两位上海的女教授尽管中午还要着急登机回沪,却还游兴十足。那好,我们就让林师傅拉我们到那几处看看如何?

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李贤,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的李仙蕙,还有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中的李重润,这都是与武媚娘关系十分密切的人。或儿子,或孙女,或嫡孙,照有些史书上的记载,这几个人的死都与武媚娘大有关系,仿佛她就是个心狠手辣,屠子杀女的大恶魔。对这些我是大有疑虑的。成书于后晋的《旧唐书》中并没有媚娘杀女诬陷王皇后的记载。对媚娘的诬陷始于“两宋”,特别是欧阳修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了明代,宋代的“理学”又盛,“男尊女卑”观念泛滥,对武媚娘的诬蔑和打击就更到了极致的程度。我总觉得欧阳修、司马光这些人的世界观有问题,他们写的史书从骨子里就是写给皇帝看的,效忠于皇帝佬的,不像司马迁的《史记》那样多有“公心”,是写给天下人看的。我觉得毛泽东主席对武媚娘的看法还算公允。毕竟是当过“皇帝”的主儿,有生活体验,能够理解媚娘的身世。他老人家在《二十四史》阅读批注中说:“有些史书是把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怎样治得下去?我就不信”。“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榷”。

看章怀太子墓室内的壁画《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客使图》和《观鸟林蝉图》,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千余年前唐王朝那幸福、自由而奔放的生活情境。看看那规模庞大的仪卫图、侍女图、客使图、马球图,就知道唐代的宫廷生活如何得丰富,体育运动如何得旺盛,友好往来多么得频繁!再看看永泰公主墓室的《宫女图》,图中有宫女约30人,一个个体态丰满俊秀,形象楚楚动人,步伐轻盈文雅,或手执多种侍奉,或雍容华贵,目视着前方,多么得肃穆宁静,多么得温顺平和!整个的画面场景气势 是多么得和谐而吉祥。再看懿德太子墓室东壁的两组壁画,一组画宫女6人,头一人为领队,其她人分别手托蜡烛、捧包袱。另一组画宫女7人,头一人为领队,其她人分别手托盘、瓶、蜡烛、杯、团扇等,人物体态丰盈典雅,姿态各异,生动传神,色彩绚丽,真实地反映了大唐时代宫廷日常生活。感动得著名画家叶浅予赋诗曰:“妙得容颜刻芳体,曲尽风姿写仪态;寂寂廊下亭亭立,处处神态游人爱;妙手到此功已毕,留得余思动尔衰”。(见《太公报》1962年8月7日《记永泰公主墓》)

看着这些精妙美丽的壁画人物,我不由想起了武媚娘写的一首《花月夜》:“春水绿堪染,春花红欲燃。月华舍涣漾,夜气玉暄妍。变续回文绵,联龙正步仙。赏心逢美景,欢娱正少年”。写出了永微二年她回宫后得到高宗李治信任和爱怜的那种春风得意、花好月圆的欢娱心情。“欢娱正少年”,多么好的诗句!想想在这之前,高宗李治22岁面对父亲太宗帝崩逝,舅父长孙无忌独揽朝政,困难重重,却无人帮助,想起太宗在世时,想起长自己三、四岁的武媚娘,做为掌管父亲起居、宫廷文娱和宴庆的后宫女官才人,和自己共同研读父亲写给自己的《帝范》十二篇,父亲每次召见自己时,武媚都提醒帮助,指导应对。7年储君地位的巩固,武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李治能不思念她?“霓裳转云路,风驾俨天潢。云星凋夜靥,残月落朝潢。促鸡今文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他的这首《七夕》诗,以牛郎织女的迫切心情,表达了他对武媚的思念之情。武媚在感业寺也是度日如年,夜夜无眠。“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此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武媚的这首《如意娘》也表达了她为思念高宗李治而忧愁憔悴,泪湿衣衫的情景。这样,才有了后来永微三年(公元652年)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相遇,“武氏泣,上亦泣”。王皇后“阴令武氏蓄发,劝上内之后宫”。高宗遂纳入后宫,封武媚为昭仪。武媚还是像侍奉太宗生前一样,做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文秘”工作。她主动帮助高宗处理政事,成为他的工作高参、谋士、军师和助手。自然,和武媚的结合没有了障碍,召幸、相亲相爱就都顺理成章了。有了这层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唐高宗自继位以后高高供在神位上而生的孤独、忧愁也就自然消除了,对当下和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他们夫妇默契配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伴随了唐高宗反长孙无忌控制并夺取胜利的整个过程。据《唐会要》载:高宗秉承太宗未竟事业,“勤于政事,每日听政视事”,继承太宗工作作风,“对仗闻奏,在朝堂公开办公。”唐高宗是中国历史上守成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人,也是守成皇帝中业绩最好的人。他重视农业,关心百姓疾苦,公正开明,善政养人,尊重法制,在定国安邦,扩大疆土上更为突出。夫妻之间的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加之武媚在处理国事中的分担忧愁,共同担当,使得高宗对她心悦诚服,十分尊重。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二月,唐高宗携武媚娘由东都洛阳来到老家并州。三月选吉日,武媚娘以皇后身份宴请亲戚故归邻里于朝堂,宴请妇人于内殿。高宗特授并州年满80岁以上的妇人为郡君,可享受五品以上官员的俸禄待遇,实际上就是80岁以上的妇女由国家负责养老。武媚娘与唐高宗在并州住了四十五天后,驾幸故里文水县,清明时节还祭扫了祖坟,还去汾州府庆香寺还愿敬香,看到这里盛开的牡丹花美娇艳,她特命移植一些到东都洛阳,以供自己欣赏。唐高宗对武媚娘的信任还表现在封禅泰山上。他允许武媚参加祭祀活动,并担任亚献,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悠,一大创举。在这之前,历史上曾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刘秀登泰山封禅。每当国家兴盛时,都想去山东泰山封禅,来显示国威,显示孝道,显示丰稔富庶。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就多次想登山封禅,但终是未果,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决定完成太宗遗愿,登泰山封禅,以祭告天地。过去的封禅活动,大都是男性公卿大臣的事,甚至像皇后这样的女性也不能担任主持祭祀仪务的职务。这次高宗却让武媚娘率领内外命妇主持并参加祭祀活动,打破皇后不得主祭的旧例,抬高了内外命妇的社会地位,使她们获得同男性公卿大臣一样的待遇,同时也树立了武媚娘作为皇后的个人权威。武媚娘率领这群洋洋洒洒的数百位女人这样一支庞大的女性队伍参加封禅大仪式,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加之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东自高丽,西至波斯,各国朝会者随从,也更是史无前例。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的登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形成的“二圣”并尊的局面,令中外赞扬不绝。

如果说武媚与高宗李治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历代帝王爱情故事中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武媚娘后来成为一代女皇更是空前绝后的。她的登基称帝让历史上前前后后的多少人瞠目结舌,特别是让好多男人不可想象,痛恨不已。所以,从她辅佐高宗共治天下,就一直有好多男人在一次又一次地反对,而武媚娘的胸怀却也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世人瞠目震惊。据史料记载,武媚娘看到大唐文学家骆宾王为李敬业起草的《讨武氏檄文》时,厉声问群臣:“檄文是谁作的?”有臣答复她:“是骆宾王所作。”武媚娘听后指责说:“这就是你们这些宰相的过失,人家有这样好的才学,怎么没有发现和重用?为什么让他流落,以致不满而参加反叛呢?”她从裴贵谋逆和李敬业叛乱中已经认识到“上下闭塞”和“怀才不遇”是造成不满而叛乱的一个原因。于是她下令时将东朝堂的登闻鼓,西朝堂的肺石都取消了看守人,要让更多的人们来击鼓立石,上诉申冤。所有御史必须接他们的诉状,不得拖延和隐瞒。她又下诏: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官员以及百姓,凡是有才能的,都可以向朝廷自荐。广开言路,大力发现人才,开门办事。公元685年正月,武媚娘改元“垂拱”,就是告诉朝臣和天下,由于皇帝没有处政经验,虽然我在帐帘内指导,但我们娘俩垂衣拱手,并不亲理事务。先帝已有治国路线、政策、方针、安排,主要靠百官各司其职。我们恭敬地请求大家,只要人人按职务做好应做的事,实行无为而治就行了。三月,又颁布了最新制订的一部法律《垂拱格》,最重要就是提升御史的特权,规定他们上可以弹劾宰相,下可以监控百官,独立于三省之外,只对皇帝负责。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乃我老家亲戚武媚娘之胆识和度量!此乃我中华先祖武媚娘之胆识和心量!无此胆识与雅量,何有她与夫君“共治天下”,近半个世纪的天下太平,浩荡盛世?所以《旧唐书》这部最重要的唐史典籍,写下了对武媚娘这样的公正判词:“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

从乾陵出来,仍见游人观者熙熙攘攘,来往不断。我想:历史真的是由人民书写的,历史真的是由天地良心书写的,何人又能篡改了历史?何人又能以已之心度天下之心改写了历史?还是毛泽东主席说的好:“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已吹,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我们都上了林师傅的车,在快看不见乾陵的一刹那,我又回头望了望这宏大浩渺的大乾陵。两位女教授笑着说:“你还舍不得你们那老家的老亲戚武媚娘!是不是心里还放不下她?”我朝他们笑了笑,说:“不是我心里放不下她,是从古至今但凡有点公正心的人,心里可能都放不下她。不然,为什么那些无名氏写的诗歌,一直能在这块大地上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呢?”

最后,我从史书上抄录了两首无名氏创作的七绝诗:“乾陵松柏遭兵燹,漫野牛羊青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王朝封建轻才女,不许同男报国齐。涉世村夫能辩事,清明献祭素崇仪。”

无名氏的诗,再次说明:但凡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天和地也是不会遗忘的,平民百姓更是不会遗忘的。

这就是我到乾陵看武媚娘归来最大的感悟。

作者简介: 马明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影视剧作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吕梁市作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孝义市作家协会主席,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出版有《颤动与叹息》、《尴尬之后是沧桑》,《黑夜里我睁大眼睛》、《生命之旅》、《事物风景和人》、《马烽电影艺术论》、《电视美学》、《思想集》、《漫步时光》、《漫话孝义》等16部著作。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