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娜塔莎这部电影叫什么)

时间:2022-08-25 23:53:55阅读:821
朋友,你看过实验电影吗?实验电影,又叫做地下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上不了台面”的电影。这类影片与主流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方式相异甚至对立,其传达的价值观也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可是曾有这样一部实验电影,…

朋友,你看过实验电影吗?

实验电影,又叫做地下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上不了台面”的电影。

这类影片与主流影片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方式相异甚至对立,其传达的价值观也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可是曾有这样一部实验电影,在柏林电影节却大放异彩,不仅拿下了电影节的艺术贡献奖,更是引发了影视圈的地震。

喜欢它的人,大呼过瘾,称它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讨厌它的人,怒斥它哗众取宠,丧失人性。

今天皮哥就要说说这部极具争议性的实验电影——《列夫·朗道:娜塔莎》又名《娜塔莎》。

一般的实验电影都是一个系列的,《娜塔莎》也不例外,它是一个系列电影的第一部,这个系列电影叫DAU计划。

导演拍摄DAU计划的目的很简单:营造一个真实的“楚门的世界”。

乍一听很美好,但实际却很残酷——

一切还要从(Lev Landau)说起,这个计划名字就取自他名字的最后三个字母。

列夫·朗道是苏联犹太人,是凝聚态物理学奠基者,被称为“最后一个全能的物理学家”,曾公开叫板爱因斯坦,获得过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被被捕入狱,对性和婚姻也发表过惊世的言论,是科学界的一朵奇葩。

2007年,31岁的俄罗斯导演伊利亚凭借电影《》在圈内名声大噪,他计划拍一部关于列夫·朗道的人物传记影片,可在开拍前他却突然改了主意。

列夫·朗道只是个药引子,伊利亚真正的野心拍摄现实版“楚门的世界”。

于是这个荒诞的计划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许多人纷纷慷慨解囊支持伊利亚的春秋大梦,其中就包括俄罗斯顶级富豪谢尔盖·阿朵涅夫,他从2007年连续13年资助这个计划,他不干涉剧组的拍摄,甚至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该项目的名单中,最终在导演的多次劝说下才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

首先导演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搭建了一座前苏联城镇,占地12000平方千米,1:1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社会风貌。在这个平行世界里有真实流通的货币和通行证,生活的方式完全按照20年前的苏联进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里的平行小宇宙。

导演招募了上万名演员,这些演员甚至都不能称为演员,他们在影片中使用真名,扮演的角色也几乎和自己的职业相符。

比如本片主演娜塔莎,在影片里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现实中也是身处风月场所的女人;片中饰演法国科学家的演员在现实中也是一名生化科学家。

导演根据他们现实中的职业给他们在DAU世界里安排了对应的身份,只给他们大致的剧本框架,让他们自由发挥。

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大尺度戏份没有任何剪辑借位的痕迹,都是实拍,演员甚至分不清他们究竟是在扮演角色,还是在真实生活。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拍摄,六年的剪辑,该计划于2011年宣告杀青,整个计划动用了400名主演,近万名配角,有35万人参与了拍摄,剧组拍摄记录了700多小时的镜头,8000多小时的对白,整理成320多万字的资料,最终将制作成15部电影与观众见面。

柏林电影节上,《娜塔莎》作为项目中第一部电影参展,第二部电影《退变》在电影节特别影展单元放映。

两部电影中都有一些“惊世骇俗”的镜头。

电影节上有观众中途愤然离场,有人联名上书电影节主办方要求封杀本片。

但本片就在争议声中火了。

这样的电影是否应该被禁?

不过抛开那些噱头,但从电影的角度看,《娜塔莎》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它的拍摄手法固然新奇,它表现出的真实质感固然让人害怕,但还是没有脱离电影的那一套框架。

或许是作为该系列的第一部,导演采取的是抛砖引玉,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悲欢来表现当时政府的极权统治。

这个小人物就是娜塔莎,她就职于一个秘密机构的餐厅里,白天负责招待机构的工作人员,晚上则和搭档畅聊爱情观。

在这里,变态就是常态,那些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着人体试验,接受实验的“小白鼠”一个个唯命是从,他们是真不知道参与这场实验有什么副作用。而下班后则在餐厅寻欢作乐,歇斯底里释放着压抑情绪。

逼仄的生存环境里国家机器一刻不停地运转,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碾压成了空荡荡的躯壳。

娜塔莎原本还有着小人物的浪漫,在她的描述里她是爱情里扑火的飞蛾。她也曾经畏惧寂寞,搭档要出门时候,为了留住搭档,她不惜大打出手。

后来科研院所来了一名法国科学家,娜塔莎和他一见如故,两人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完成了生命和谐。

娜塔莎原本以为找到了苦闷生活中的伴侣,不曾想科学家在一夜风流后视她如空气,娜塔莎在餐厅痛哭,她的爱之火被扑灭。

很快国家以通敌罪对她进行审判,在黑暗的审判室她彻底沦为了审判官的玩物,对方肆意撕扯她的衣物,一言不合就扇她耳光,审判结束后还让她编造谎言诋毁那位科学家。

娜塔莎彻底沦陷,甚至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泛滥,对那位施暴者产生了依恋,两人离别时还如恋人般拥吻。

影片一共145分钟,前100分钟都在讲述娜塔莎的抗争,后45分钟重点讲述她的毁灭,结构工整得像一篇小学生作文。

而为了登临院线,片方又在145分钟的电影节版本基础上主动删减了8分钟,但137分钟的“纯净版”仍然充斥了不少大尺度的画面、情节,截至目前,仍未有国家打开公映绿灯。

全片场景都在封闭的空间进行,期间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对话,观影体验可以说非常糟糕,所以说想要猎奇的朋友可以尝试,一般人就算了,那些真实的镜头真是毫无美感、艺术价值可言。

不过DAU计划有15部,《娜塔莎》只是一道开胃小菜,真正的大菜还要等等,这个系列究竟给观众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虽然皮哥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应该被普通大众所推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作为实验电影,这个计划有其存在的意义,它的先锋性,开创性对电影界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但它适合放在电影节上,放在电影学院的课堂上被讨论,普通大众去看它只会昏昏欲睡,不知所云。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