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7号真实事件宇航员,解密太空救援部队

时间:2023-05-30 18:25:32阅读:2680
《礼炮七号》,打响俄罗斯电影工业化又一炮!谨以此文,向所有致力于航天的人们致敬!向俄罗斯电影从业人员们致敬!太空,没有国界;电影,也没有国界!本文无明显剧透,正文尽可能贴合史实,结尾附有一些观影的背景…
  • 山西文艺广播DJ宇航

《礼炮七号》,打响俄罗斯电影工业化又一炮!

谨以此文,向所有致力于航天的人们致敬!向俄罗斯电影从业人员们致敬!

太空,没有国界;电影,也没有国界!

本文无明显剧透,正文尽可能贴合史实,结尾附有一些观影的背景小知识。

人们谈及航天时,通常想到的,是胜利归来的英雄们,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

或者是少数出师未捷的英雄,如“挑战者”号事故的七位宇航员。

然而航天既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九死一生。

一些化险为夷的传奇却少为人知,然而正是这些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航天人,一次次绝处逢生。

多年以后,这些传奇才渐渐重见天日,并由电影工作者们搬上了银幕。

而在这些传奇中,有两段经历尤为引人注目:

最惊心动魄的自救——《阿波罗13号》,已于1995年上映;

而最百折不挠的救援,就是本片《太空救援》,又名《礼炮7号》。

礼炮七号的地面备份,可用于地面模拟

这次事件的主角便是图中的礼炮7号空间站,长16米,重20吨。1985年2月11日,礼炮7号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此时的空间站也已经失去了两个方向轴的姿态控制,在不停的辗转反侧,而从未有人和一个翻滚的空间站对接过,更何况,这个空间站悄无声息,一片死寂。

当大家都认为空间站无可救药可以坠毁废弃时,苏联航天人站了出来,说了声不!

这张图展现的分别是正常的空间站交会对接(上)和这一次的交会对接(下)

空间站的姿态和对接口完全不受控制,也没有了自动对接,相比正常情况下在300米外自动对接,飞船只能在几十米的距离内手动大幅度调整飞船的姿态。

面对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6月6日,载着全苏联航天人的期望和他们设计的对接方案,两名宇航员乘坐联盟号飞抵礼炮7号。

联盟号(左),礼炮7号(右)

飞船交会对接是十分危险的,飞船和空间站每秒钟飞行8公里左右,40秒的时间可以跑完高铁一小时的里程,稍有不慎,便船毁人亡。

这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与翻滚中的飞船进行交会对接,由于空间站已经失效,宇航员只能使用“手动挡”对接,空间站全程毫不配合。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次史上最难的太空对接只是所有困难的开始。

当他们进入空间站时,空间站如同广寒宫一般寒冷,所有设备都没有工作。

然而,苏联宇航员怎么会怕冷呢!

他们在严寒下战胜了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一次,他们要重新占领这座空间站。

如何让空间站暖和起来、如何解决如此之多的冰、礼炮7号是否还能正常工作、是否能修复,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一直有人在劝说放弃空间站,然而百折不挠的航天人却并没有放弃。

虽然他们在很多次看到希望的时候却功亏一篑,甚至到了绝境,这些悬念就留给观影时慢慢欣赏吧。

这一次,他们不仅修好了礼炮7号,还选择了陪伴空间站一起,两个人分别在空间站中驻留了168天和112天。

地面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很大的支持,6月23日和7月21日,两艘进步号货运飞船运抵充足的补充设备和物质并对接了礼炮7号空间站。

三个月后,又一艘联盟号飞船搭载着另外3名宇航员也来到了礼炮7号空间站。曾经死寂般的空间站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1年后,礼炮7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礼炮8号接过了交接棒。

礼炮8号有个更正式的,众所周知的名字——和平号空间站。

这段历史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最引以为傲的救援行动,两名孤军深入的宇航员Vladimir Dzhanibekov 和Viktor Savinykh成为当之无愧的太空英雄。

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或许正是如此吧。

当影片结束时,片尾字幕只占用了一半的空间,另一半给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影像。

细心的观众们还可以结合一些历史细节观看本片,比如:

当时的苏联正在实行禁酒令,然而苏联人主导的空间站都可以带酒,包括和平号,美国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则严格禁酒;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是小熊米莎;

此外还有一些航天小知识:

空间站绕地球转一圈的周期约为90分钟,因此在空间站上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和日落;

现在的绝大多数航天器采用三轴稳定来稳定飞行姿态,简单的说就是控制XYZ三个方向,失去一个或两个轴后可能会使航天器变成自旋状态,形成被动的自旋稳定;

航天飞机背部的空间可装载长18米,直径4.6米,礼炮7号所处轨道下27吨的物质,礼炮7号长16米,直径4.15米,重19.8吨。轨道高度250km左右;

挑战者号1985年发射了3次,时间分别是4月29日、7月29日、10月30日,井水不犯河水;

地球另一面最惊心动魄的太空自救,载人航空,从阿波罗十三号说起

对于聊载人航天来说,Apollo 13 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这次任务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最后却群策群力,天地协同,成功返回,被称为成功的失败(Successful Failure)。整部影片从各个方面和角度道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一些要素。

载人航天的目的是:人类自由安全地进出宇宙空间。因此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是首要保障的。同时从天地协同地解决问题中我们又看到了载人航天系统的复杂性。整个工程包含飞行器系统,轨道控制,导航与制导、测控与通信、计算机、能源以及生命保障系统,这些系统紧密关联,在出现事故之后地面上也是一个庞大的支持团队日以继夜的抢救,才最终充分利用了一切技术与资源保障了航天员的返回。同时我们看到了载人航天的巨大意义,就是发挥出了人在太空的巨大价值,很多决策和操作都是倚靠3名宇航员做出的,人在太空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任务的过程,在任务开始的56个小时之后,也就是Apollo 13号离开地球330000km时,服务舱发生了爆炸,造成了氧气和水的泄漏。同时损毁的还有电池组和二氧化碳的过滤装置。

接下来的过程就体现了地面指挥系统如何与宇航员一起把安全返回作为结果的冲刺过程。

事实上,影片中画下的那张简图也一直在整个冲刺的过程中留在黑板上,一切都以此为出发点来开展来检验,因为解决了轨道的问题才有返回的可能,因此核心的成员开展轨道的计算,再一步步的解决这个工程中的能源使用问题,宇航员的呼吸问题。

重入大气之前与服务舱分离后拍下了服务舱的爆炸受损情况,十分的严重,这次的成功返回真的是一个奇迹。

从加加林在1961年进入空间以来,人类的太空旅行历史已经有56年之久。离开地球的人类已经有500多人,从2000年以来更是一直有人类在空间飞行。载人的航天器从最早承载一人的宇宙飞船发展出了承载多人的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等不同类型的载人飞行器。期间的阿波罗计划更是让人类的脚步延伸到了30多万公里以外的月球。

三、那些关键点

要进入空间,尤其是载人的航天器往往都非常巨大,因此载人航天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大推力的火箭。而且对于运载安全性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都需要进行多次验证,并多系统备份来保障运载过程的顺利。

同时在整个载人航天任务的过程中要进行对于人类的空间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因为毕竟要把人安全地送上太空,再安全健康地带回来。需要考虑包括运载主动段和重入过程中的力学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空间工作过程中太阳和宇宙射线对人体的辐射要进行防护;失重条件下的骨质和肌肉的流失等健康问题一方面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也是研究的内容。

载人航天同时也都承载了很多科学研究内容,这正是载人航天的特色和优势。那就是人类可以开展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空间实验。所以很多载人飞行器也是空间的实验室。例如我们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空间的工作过程中就要开展很多的科学实验。

天宫二号开展的科学实验多达14大项。很多实验例如空间的材料实验和生物实验等航天员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航天员在空间的日程非常的充实,他们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做出的这些努力换来的是载人航天工程对社会的巨大回报。以阿波罗计划为例,据说当时每一美元的投入带来的社会整体回报是9美元。载人航天的系统研制和空间科学实验催生出来大量造福人类的技术与应用成果。

载人航天最后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航天器的重返了,虽然卫星的重返技术已经很成熟,但是载人航天器重返的最后那段时间也是最危险的一段时间,稍有疏忽就是灾难。这个过程中从恶劣的力学环境过载到黑障的高温与通信中断,再到最后的降落,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航天员也需要经受住这一过程的中的恶劣环境与心理因素。

我们再来回顾下NASA的空间项目流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三角形代表是评审,也就是技术考核的关卡。载人工程的评审是最多的,也可见其复杂性与高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了。

如今载人航天的商业公司越来越多,包括了SpaceX,贝索斯的Blue Origin等等,技术越来越成熟,成本越来越低,空间旅游指日可待。

各种行星殖民的梦想也在一天天越来越真实,载人航天就是正是这个新时代的航船。

电影截图 均来源于电影官网

看了对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俄罗斯电影巨制的介绍,你有兴趣到电影院去一睹前苏联航天英雄的风采吗?你期待今年国产电影中有航天方面的故事被搬上荧屏吗?你知道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有哪些堪比电影的史诗时刻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小编定将一一回复。

相关资讯

评论

  • 评论加载中...